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老年居民膳食脂肪酸摄入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膳食调查资料,对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25251人分析膳食脂肪酸摄入量及主要脂肪酸的食物来源。同时采样分析了34种食物的脂肪酸组成,以更准确地评估居民膳食脂肪酸摄入状况。结果显示,城市中老年人平均总饱和脂肪酸(∑SFA)、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显著高于农村(P〈0.05)。城市中老年人SFA、MUFA和PUFA供能百分比显著高于农村(P〈0.05)。近90%的膳食SFA和MUFA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和食用油。城市中老年人约有2/3以上的PUFA、n6-PUFA和n3-PUFA来自于食用油,农村则相对来源广泛。建议城乡中老年人结合当地食用油资源,在总量保持合理的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大豆油、低芥酸菜籽油和亚麻籽油等的摄入来增加ALA的摄入,以提高n3-PUFA的膳食摄入量,尽量保持n-6PuFA/n-5PuFA的比例平衡。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鉴别精炼植物油掺伪,通过先富集油中核酸,然后在水相溶液中加入磁珠和特定吸附液来吸附脱氧核糖核酸(DNA),实现快速高效的磁珠DNA提取,并结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高拷贝叶绿体基因rbcL,对产物进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获得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亚麻籽油、山茶油、稻米油和棉籽油HRM的特征曲线。通过对不同货架期的精炼大豆油和花生油掺伪样品的真实性验证,表明建立的方法可有效解决精炼植物油中掺杂其他植物油的鉴别难题。 相似文献
3.
4.
5.
6.
研究了纳他霉素 (Natamycin)与乳酸链球菌素 (Nisin)在传统酿造酱油中的防霉应用情况 ,以及不同浓度纳他霉素与乳酸链球菌素的复合使用情况 .结果表明 :纳他霉素防止传统酿造酱油霉变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为 2 0 μg/kg ,而通过与乳酸链球菌素复合 ,可以有效降低MIC至 8μg/kg ,符合食品添加剂的卫生要求 . 相似文献
7.
8.
9.
10.
作者通过将鲜糠和膨化糠提取液与稻米油在反应釜中共同加热,制备了风味稻米油,并对其风味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关键风味物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使用鲜糠制备的稻米油具有更加突出的焦甜味,且风味感官评分更高。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的分析结果显示,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3-甲基丁醛、苯乙醛和麦芽酚等典型的美拉德反应产物是鲜糠样品中的主要呈香化合物。对比提取液反应前后的物质发现:氨基酸质量分数变化较小;鲜糠提取液中还原糖消耗量较高(5 514.26 mg/kg),比膨化糠提取液高4 715.69 mg/kg。向膨化糠提取液中添加还原糖制备稻米油,其主要呈香化合物质量分数均显著升高,且感官评价结果与鲜糠稻米油相近。表明风味稻米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来源于美拉德反应,膨化糠与鲜糠制备的稻米油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含有较少的还原糖。该研究为风味稻米油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