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快速测定芥末油中异硫氰酸酯的含量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调味芥末油是近年来出现在国内市场上的一种新型调味辛辨料。其生产方法国内已有文献报导。芥末可分为黑芥末(Brassica nigra ⅠKoch)、褐芥末(Brassica juncea Coss.)黄或白芥末(Brassica alba Ⅰ.)适于生产调味芥末油是黑芥末和褐芥末,这是由于黑芥末和褐芥末中存在着黑芥子甙(学名葡萄糖甙异硫氰酸钾)。芥末在破碎后用水浸泡时,在芥末中天然存在的硫代葡萄糖甙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释放出易挥发的异硫氰酸酯(主要为烯丙基异硫氰酸酯)而产生辛辣味,所发生的反应为: 相似文献
4.
5.
辣根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硫甙水解产物异硫氰酸酯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辣根及其它十字花科蔬菜(CFV)具有抗癌症和肿瘤的作用。研究表明CFV中硫甙的水解产物异硫氰酸酯(ITCs)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是CFV是最主要的抗癌活性成分。ITCs能够有效的防止饮食中的多种致癌物如多环芳烃、杂环胺和亚硝胺所引起的DNA损伤和癌症。其机制是通过抑制I相还原酶活性和诱导Ⅱ相酶的产生来解毒和加速致癌物的排泄。同时,ITCs还具有如杀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许多生物活性。但高剂量的ITCs也具有基因毒性,可能引起哺乳动物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和染色体失常,从而引起突变和致癌。 相似文献
6.
哌嗪非水滴定法快速测定芥末油中的异硫氰酸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乙酸-丙酮为溶剂,使调味芥末油中的辛辣成份异硫氰酸酯(主极为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和哌嗪发生均相反应生成双取代的硫脲,过量的哌嗪在结晶紫作指示剂的条件下,用高氯酸的冰乙酸溶液滴定,然后计算出异硫氰酸酯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天然抗氧剂二氢杨梅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二氢杨梅素属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常作为食品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并且具有去除自由基、消炎、止咳、降脂、保肝护肝等作用。从二氢杨梅素的化学性质、测定方法和提取纯化方法的角度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9.
芥末中的辛辣物质——异硫氰酸酯成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我国产芥末(BrassieajunceaCoss.L.)中辛辣物质进行了成份分析。共分离出了25种化合物,从中鉴定了14种化合物,占辛辣物质总量的85.96%。从分析结果看,芥末中的辛辣物质是由多种异硫氰酸酯构成的,其主要成份为:烯丙基异硫氰酸酯(43.77%)、甲硫基丙基异硫氰酸酯(9.44%)、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4.78%)、丁基异硫氰酸酯(4.71%). 相似文献
10.
直接滴定法测定芥末籽中辛辣成分—异硫氰酸酯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利用六氢吡淀的直接滴定芥末籽中辛辣成分-异硫氰酸酯含量的方法,与银盐法对比实验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省工省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