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3篇
能源动力   12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垃圾填埋场分离得到一株嗜热产甲烷菌RY3。该菌株具有优良的耐酸碱性能,其生长pH范围为5.5~10.5,最适生长pH为6.0~8.0。菌株RY3为革兰氏阳性,长杆状,多数单生,不运动;菌落浅黄色,形状近圆形;利用H_2+CO_2或甲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生长,不利用乙酸盐,对氯霉素非常敏感。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55~65℃,最适NaCl浓度为0~2%。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初步定为Methanothermobacter thermautotrophicus。添加RY3菌液与仅添加厌氧污泥作为接种物相比一周内可使达到最大产甲烷速率所需时间缩短2/3,甲烷总产量提高约1.8倍。  相似文献   
2.
将一株高效PVA降解菌P-3和PVA培养物固定在填料上,并对系统的启动情况、运行稳定性、抗冲击能力以及活性的调控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固定化高效菌系统与活性污泥相比,启动时间少2d,PVA去除率高35%左右,脱氢酶活性高90μgTF.g-1.h-1左右;系统更稳定,连续运行6个月,PVA去除率维持在80%左右,脱氢酶活性维持在180μgTF.g-1.h-1;耐冲击能力强,最高耐受负荷为2 000 mg.L-1左右,比活性污泥高1 100 mg.L-1左右。当PVA负荷超过2 000 mg.L-1时,PVA负荷每增加10%,分别加入P-3菌悬液5 mL和1 g酵母汁可使系统PVA去除率保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3.
EM有效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EM技术应用于废水生物处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EM中代表性的微生物组成、作用及EM处理废水的机理,列举了国内外利用EM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实例,并对EM技术和传统活性污泥法进行了比较,认为该技术应用于活性污泥系统中具有污泥量少,处理效果好等特点;并介绍了EM制剂的生产应用,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对NG-1菌株的单培养、NG-1菌株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共同培养分解纤维素进行了研究。单培养分解纤维素产生氢、二氧化碳、乙酸,纤维素降解率为30%,发酵期间的pH值从7.0降到5.2。共同培养的纤维素降解率为83%,pH值从7.0降到6.2,氢全部被转化为甲烷。  相似文献   
5.
城市有机垃圾厌氧干发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20-50% TS浓度下,采用厌氧消化污泥作接种物,TS量与接种物量之比为10:1,可保证有机垃圾厌氧消化过程正常进行。这时垃圾的生物降解量、产沼气量和产甲烷量均随TS浓度的增高而降低,TS浓度为50%时降低幅度最大。产甲烷过程,挥发酸量和每克TS和VS的产气量均与TS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稀硫酸预处理玉米秸秆优化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考察温度、时间、稀硫酸质量分数、固液质量比和玉米秸秆粒度5个单因素对预处理效果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以戊糖得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得到最佳预处理条件为水解温度120℃,水解时间75 min,稀硫酸质量分数1.0%,固液质量比1∶15,玉米秸秆颗粒为40目。此条件下,理论预测戊糖得率为65.018%,试验验证戊糖得率为64.37%,与预测值接近,说明预测模型可靠性较高,可应用于稀酸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节杆菌P-1和红球菌J-5处理含聚乙烯醇(PVA)的废水,分别考察了PVA浓度、HRT(水力停留时间)、温度等对PVA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杆菌P-1对低浓度PVA废水的处理效果分别比红球菌J-5、活性污泥高10%、40%,出水可达到排放标准;P-1和J-5的最适HRT分别为12、18h,最适温度均为25-30℃。同时还考察了连续流小试试验效果和高浓度PVA废水的处理工艺,结果显示,节杆菌P-1运行稳定性好,出水能够稳定达标排放;高浓度废水经J-5菌处理12h后用P-1菌处理12h,出水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8.
城市有机垃圾处理过程中主要生理群的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波  廖银章 《太阳能学报》1989,10(3):247-254
分别采用直接厌氧和先好氧后厌氧方法处理城市有机垃圾,并以稀释法和相应的培养基,用最大可能数量(MPN)法计算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直接厌氧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有机酸大量积累,最高浓度达35765PPM,日平均产气量只有25.15ml,一般厌氧异养细菌、氨化细菌、产氢产酸细菌比先好氧后厌氧法高,产甲烷细菌比先好氧后厌氧法低210倍。在先好氧后厌氧发酵过程中,在好氧末期挥发酸浓度达9160PPM,在厌氧阶段,挥发酸中的乙酸、丁酸逐渐下降,而丙酸在发酵的前7天有所上升,日平均产气量为169ml;在厌氧阶段,氨化细菌、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产氢产酸细菌有缓慢下降趋势,产甲烷细菌在发酵 14天后才开始下降,纤维素分解菌呈缓慢上升趋势。用先好氧后厌氧方法处理城市有机垃圾能防止挥发性有机酸的大量积累,使厌氧发酵启动加快,可提高产气率,缩短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9.
10.
印染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冯栩  廖银章  李旭东 《印染》2006,32(15):48-51
对国内外印染废水生物治理中好氧法、厌氧法及其联合处理技术的应用和进展作了综述;总结了国内外生物强化技术的发展,包括微生物的纯培养和复合培养技术,以及微生物的固定技术;展望了生物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