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轻工业   2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PLC分离测定红心薯中类胡萝卜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红心薯中类胡萝卜素,样品制备采用己烷-丙酮-乙腈-甲苯混合溶剂与4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浸提,皂化的方法,使用Nova-Park C18不锈钢柱,乙腈-三氯甲烷-叔丁醇作三元流动相,流量线性梯度洗脱等色谱,拓440mm波长下检测,红心薯中主要类胡萝卜素得到了较好的分离,以外标定量法对红心薯中的4种主要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质,堇黄质,新黄质)进行了;定量,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茶叶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了茶叶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综述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发酵工程四大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据此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对水皂角植物的生物特征、民间应用、现代植物化学、现代药理等方面的研究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SDE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食品科学》2002,23(10):84-87
本研究采用SDE法对速溶绿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对速溶绿茶香气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损失,其中在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经喷雾干燥后,某些香气成分有所增加,但成品速溶绿茶的香气与原料的香气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已相差甚远,已不具有原茶的风味。在此过程中不同香气类型和香气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SDE法对香气的提取分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添加剂对红茶发酵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生产优质红茶,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鲜叶内必须有足够多的茶多酚基质作为多酚氧化酶酶促氧化反应的底物;二是鲜叶(或  相似文献   
6.
葡萄籽中的天然抗氧化剂及其保健功能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葡萄酒的保健作用已引起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保健作用主要归功于其中的多酚类天然抗氧化剂。葡萄酒 (特别是红葡萄酒 )中的天然抗氧化剂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葡萄籽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葡萄籽中天然抗氧化剂种类的研究结果。葡萄籽中主要的天然抗氧化剂是酚酸类 (phenolicacids)和黄烷醇类 (flavan 3 ol)及其寡聚物 ,寡聚物主要是原花色素B族 (procyanidinB)、C族 (procyanidinC)、T族 (procyanidinT)及其酯型类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7.
四川南路边茶康砖主要工序品质成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南路边茶康砖主要工序品质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渥堆工序段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减少,儿茶素、氨基酸含量略有增加;蒸压工序段咖啡碱含量略有增加,其它成分均减少,氨基酸含量减少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8.
速溶茶加工中茶乳酪的形成及其对溶解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速溶茶加工中由于冷却过滤温度降低导致茶乳酪的形成及低温去除茶乳酪对改进产品溶解性的作用,同时探讨了茶汤中不同成分参与茶乳酪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低温条件下冷却,绿茶茶汤茶乳酪的形成量最多;各成分参与茶乳酪形成的相对量,在绿茶中以咖啡碱最高,其次是EGCG,而在红茶与乌龙茶中则以EGCG最高,其次是咖啡碱;降低冷却温度15℃,由于绿茶过滤除去了更多的茶乳酪沉淀,故对速溶绿茶的溶解性具有更好的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丈毛尖茶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古丈毛尖茶现行加工工艺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技术难规范、优质品率不高等问题,进行改进,提出古丈毛尖茶以机械为主、手工为辅的加工新工艺。该工艺工序为:摊青约3小时—机械杀青—清风—炒二青—摊凉—做条—机械初烘—提毫—机械复烘。  相似文献   
10.
粮食真菌毒素污染的预防与脱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粮食真菌毒素的预防包括预防粮食作物田间生长及收获后储藏过程中毒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真菌毒素的脱毒主要指除去、破坏及减少毒素作用的收获后处理。田间及储藏中没能有效控制真菌毒素的合成必将导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经济损失,而有效的监控将避免真菌毒素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污染源。应用综合预防措施将是控制真菌毒素的有效策略。本文强调的收获前后措施将依特别年份的特定的气候条件而定。弄清适于真菌污染、生长和产毒环境因素是有效控制食物及饲料中真菌毒素的关键措施。有很多新的有效的收获前预防策略正在开发,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粮食作物抗性新品种及利用非产毒真菌菌株生物防治等。收获后的防止真菌毒素产生主要依赖于收获前后的良好的管理措施。脱毒策略可分为物理、化学或微生物脱毒技术,这些脱毒技术主要通过破坏、修饰或吸附真菌毒素,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