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轻工业   1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玉米大豆争地矛盾,充分发挥玉米/大豆(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实现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笔者所在研究团队针对现有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装备存在的问题,按照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指导思想,研制出轻简、高效、优质的种、管、收机具,实现了玉豆带状种植全程机械化。文章对机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玉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指出种、管、收机具将以种植装备智能化、田间管理多功能、高效低损联合收获等技术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套作大豆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中后期,在其行间播种的大豆.西南夏季高温多雨,尤其是在前茬作物(玉米)收获后的8月~10月,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气温较高,极易引起大豆旺长,导致落花落荚,产量品质降低.为了有效抑制大豆旺长,确保大豆正常开花结荚,获得高产,根据西南各地气候特征及大豆田间表现特制定了<套作大豆控旺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不同光质配比对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模拟玉米/大豆套作下大豆冠层光质配比,设定白光(对照)、红光/蓝光为0.8和红/远红光为0.6三个处理,大豆品种选用贡选1号和桂夏3号,研究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参数在不同光质配比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光/蓝光配比和红光/远红光配比处理与对照相比,大豆幼苗株高分别降低和增加,茎粗则相反。而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在红光/远红光配比处理下最低,与白光和红光/蓝光配比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白光和红光/蓝光配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红/远红光配比处理下分别最低和最高,而两个大豆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额(ΦPSⅡ)均在红光/蓝光处理下最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最低。两个大豆品种的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在各处理间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盾构掌子面稳定性的不确定性分析多侧重于土性参数的变异性,较少考虑支护压力的变异性。基于K-L级数分解法建立描述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的三维随机场,研究土性参数变异性对掌子面失稳模式、极限支护应力的影响规律,讨论支护压力的均值与变异系数对失效概率的影响,并据此确定支护压力均值特征值。结果表明:黏性土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空间变异性对掌子面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其中内摩擦角的影响更甚;掌子面失稳模式与随机场局部分布密切相关,当掌子面前方随机场较分散时,可能发生局部破坏;掌子面的失效概率与支护压力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密切相关,支护压力的均值越大,变异系数越小,失效概率越小;提出了掌子面支护压力均值特征值的概念,并结合失效概率给出了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三个品种(中黄30、中黄39和翼豆12)研究幼苗期不同插接方式对大豆成活率和缓苗天数的影响,以期建立可用于大豆根冠关系研究的嫁接技术.试验采用插接法.对砧木保留两片子叶时接穗去留子叶对成活率的影响,以及接穗保留子叶时,砧木去留子叶对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插接法的成活率可达90%以上;砧木留子叶+接穗去子叶的嫁接方法缓苗天数需要3~4d;砧木留子叶时,接穗去留子叶对嫁接成活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接穗留子叶时,嫁接部位的不同(即砧木去留子叶)对嫁接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砧木留子叶+接穗不留子叶的嫁接方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自然光为对照,用遮阳网模拟荫蔽胁迫环境,对耐荫抗倒性具有典型差异的两个大豆基因型(南豆12和南冬抗022-2)的茎秆形态建成、乙烯释放量、内源赤霉素(GA3)含量及扩张蛋白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荫蔽胁迫致使不耐荫品种南冬抗022-2节间过度伸长、变细、株高增加,初花期及成熟期倒伏率极显著高于强耐荫品种南豆12;荫蔽胁迫下的南冬抗022-2在保持低水平GA3含量同时,乙烯释放量显著增加;而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号)通过降低GA3含量、维持低水平的乙烯释放量,从而保持其正常的茎秆形态建成,防止倒伏的发生。虽然荫蔽胁迫提高了两基因型扩张蛋白活性,但南冬抗022-2始终较南豆12号高,这与其节间伸长情况一致。有望应用扩张蛋白活性,并与赤霉素含量和乙烯释放量相结合,及时反映并提前预测大豆节间的伸长趋势,为在间套作条件下,通过生理指标在苗期筛选耐荫抗倒大豆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0年10月16~18日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全国大豆间套种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期间,盖钧镒院士会同农业部有关大豆产业的领导、大豆科技专家、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共20余人举行了"我国间套作大豆研究方向和发展对策"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烯效唑对大豆苗期抗旱性的影响,以浙春3号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0、0.05、0.1、0.2和0.4mg/kg)烯效唑浸种,探讨不同水分胁迫(正常供水、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下烯效唑对大豆苗期的抗旱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降低了苗高,提高了大豆出苗率、茎粗和根冠比;同时还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Pro)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烯效唑处理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从而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了保护性酶的活性。正常供水下,SOD、POD和CAT酶活性均以0.1mg/kg处理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8.75%、8.43%和37.4%;轻度水分胁迫下,SOD、POD和CAT酶活性均以0.2mg/kg处理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3.53%、11.63%和47.5%;中度水分胁迫下,SOD、POD和CAT的酶活性均以0.4mg/kg处理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2.86%、11.2%和56.1%。可见,适宜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可改善套作大豆苗期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嫁接体系,以黄淮海地区不同年代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做砧木,大豆新品种中黄39为接穗。嫁接时砧木处于出苗期(Vc),保留子叶;接穗处于单叶展开期(V1),去除子叶和第1对真叶(单叶)。接穗插接于砧木子叶之间。嫁接体成活后至第一三出复叶展开(V2)期间,分期测定子叶面积的变化。同时以百粒重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设置子叶遮光与正常光照处理,研究了大豆出土后子叶的生长动态及子叶对植株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出苗后子叶面积均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最高的可达209.29%,最低的仅有65.61%;Vc-V2期子叶面积的增加幅度与VC期子叶面积负相关;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子叶面积在出苗后的增幅随育成年代推后呈现下降趋势。出苗9d后子叶面积、子叶中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量、子叶干重随着出苗后天数的增加不断下降;叶绿素b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继而随着子叶衰老逐渐下降。对子叶进行遮光处理后,子叶面积、干重、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变大,表明子叶的“源”功能受限时,其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可溶性糖的合成、降解与转运、子叶面积及干重均受到影响。去除子叶使得株高变矮、发育进程变慢、幼苗干重下降,其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随子叶摘除时间的推后逐渐减小。说明大豆出苗后子叶是植株的重要营养器官,在栽培管理中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贡选1号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钾显著影响套作大豆茎秆的抗倒能力。茎秆基部节间粗度、C/N比、细胞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机械强度、抗倒指数(SLRI)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基部节间长度、主茎高、倒伏率均随磷钾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SLRI与基部第1、2节间粗度、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含量、机械强度及C/N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基部节间长度、主茎长、实际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适宜的磷钾水平(P2O517kg/hm2,K2O 112.5kg/hm2)能提高套作大豆SLRI,降低其倒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