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3篇
轻工业   40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文献检索的数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共纳入2010—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03起(监测系统694起,文献数据9起),单维度归因分析发现原因食品中肉类食品最高,占28.3%(199/703),主要引发环节中因食品存储不当最高,占15.2%(107/703),主要发生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最高,占85.2%(599/703);多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华东地区各季节事件发生数均最多。除肉类食品外,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主要原因食品还有糕点类食品和米面食品,这两种食品多以存储不当而引发。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暴发事件中肉类食品和米面食品主要是由于加工时污染致病因子引发,而糕点类食品主要是由于存储不当引发。结论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以肉类食品高发,应对餐饮服务场所、食品加工、储存等环节加强监管,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中国大陆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的季节特征,为减少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发生及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调查确定致病因子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的季节特征和月份分布规律。结果 2010—2020年中国大陆累计报告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349起,暴发事件发生高峰期为5~9月(74.50%,260/349),事件分布存在季节聚集性,平均发病高峰时点为7月10日,平均流行高峰期为4月24日至9月25日。结论 中国大陆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存在明显季节性趋势,发病高峰期在夏秋季节,需在发病高峰期来临前提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蔬菜中农药残留空间格局分布变化及规律,找到聚集热点区域,为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空间统计方法对某省2014—2016年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信息结合地理信息进行空间格局分布及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14—2016年区域内监测的蔬菜中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两者分布格局较一致,但三年对比变化较大,检出较高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超标率涉及区县较少,散在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2014年监测区域的蔬菜中农药检出率全局存在正相关性(P0.05,Moran's I=0.410),局部相关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和南部地区;2016年监测区域的蔬菜中农药超标率全局存在正相关性(P0.05,Moran's I=0.111),局部相关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2016年监测区域的蔬菜中农药检出率全局存在负相关性(P0.05,Moran's I=-0.087),局部相关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监测区域内超标率和检出率均有聚集性,超标率有一个聚类区域(LLR=27.11,P0.05,RR=20.04),分布在东北部区县;检出率有两个聚类区域,一类聚类区域(LLR=43.24,P0.05,RR=6.9)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区县,二类聚类区域(LLR=19.13,P0.05,RR=4.13)分布在西南部区县。结论 2014—2016年监测区域的蔬菜中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呈现较为一致的下降趋势。空间自相关性和时空扫描统计量结果显示存在聚集性,聚集区域主要为东北部和西南部邻近区县,且聚集区域的相对风险度RR值均4,提示这些聚集区县较其他区县农药残留风险高,是监管部门应该关注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乳制品加工对生产场所内外环境的敏感性,民用建筑的建设和运营形成的粉尘、病原微生物和各类异味物质等扩散性污染源对乳制品生产企业安全防护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乳制品工厂与近距离民用建筑,特别是居民聚集区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为切实保障乳制品安全的环境要求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T-2毒素的高灵敏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方法建立快速灵敏的T-2毒素的全自动检测方法. 采用T-2-BSA包被96孔板作为固相抗原,与游离的T-2竞争有限的抗T-2单克隆抗体,以Eu3+标记的羊抗鼠抗体示踪,采用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在解离增强荧光免疫分析体系中建立T-2-TRFIA.同时对这一方法的稳定性、灵敏度、回收率和特异性进行考核.此方法灵敏度为0.2 μg/L,测量范围0.2~500 μg/L,批内变异为7.5%,批间变异为12.7%,平均回收率为89.6%.与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B1、牛血清白蛋白无交叉反应.10条不同时间进行的间接竞争T-2-TRFIA的效应点均值ED80、ED50和ED20分别为2.66,6.97,29.11 μg/L.同时,用TRFIA和ELISA试剂盒同时检测T-2毒素,在ELISA和TRFIA产品的共同可测范围之内,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26.  相似文献   
6.
河豚鱼安全利用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河豚鱼安全利用的管理模式,在卫生部、科技部的支持下,河豚鱼安全利用研究协作组制定了一系列河豚鱼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管理措施。通过试点研究,在协作组内有记录的数百万人次河豚鱼试食实验中,未发生一起河豚毒素中毒事件。试点工作建立的各项管理措施可以为河豚鱼纳入新资源食品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定量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样品用甲醇-盐酸溶液提取、正己烷脱脂,再经二氯甲烷萃取和硅胶柱净化,最后与TFA进行衍生反应,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C18柱分离并通过荧光检测器定量。结果4种黄曲霉毒素在15 min内得到良好的基线分离,样品中AFB1、AFB2、AFG1、AFG2的检出限分别为0.04、0.02、0.10和0.04μg/kg。0.10-50.00μg/kg AFB1加标回收率为78.2%-85.9%,相对标准偏差为10%-16%;10.00和40.00μg/kg总黄曲霉毒素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6.5%和89.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和9.2%。盲样测定结果在给定浓度范围内。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成本低,可以用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定量检测,并具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Zearalenone以下简称ZEN) ,建立了抗ZEN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用ZEN BSA偶联物免疫 8~ 10周龄雌性BalB c小鼠后 ,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 0融合 ,经过 4~ 5次亚克隆建立了稳定分泌抗ZEN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分别命名为Z2A4、Z8D6。将上述 2种杂交瘤细胞分别注入BalB c小鼠腹腔 ,获得含抗ZEN单克隆抗体的腹水。将腹水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纯化 ,得到Z2A4、Z8D6单克隆抗体。经鉴定 ,其亚类为IgG1,抗体腹水效价Z2A4和Z8D6分别为 1∶1 6× 10 6和 1∶3 2× 10 6;分子量均为 15 0 0 4 0 (15 0kD) ;参考工作浓度分别为1∶4 0 0 0 0和 1∶10 0 0 0 0 ;纯化后抗体IgG含量分别为 34和 39mg ml ;抗体与其它霉菌毒素无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 <1% ) ,具有较高特异性 ;抗体亲和力常数Z2A4和Z8D6分别为 5 5 2× 10 8和 4 6 8×10 9mol L。  相似文献   
9.
食品工业用菌安全性检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工业用菌安全性检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资助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工业用菌菌种毒力检测技术的研究 ;产毒和非产毒食品工业用菌菌种的鉴别研究 ;桔青霉素检测技术的建立和红曲霉产毒菌株的筛选研究 ;可安全使用的工业用菌菌种名单和食品工业用菌安全评价指导原则的研究。通过研究建立了红曲制品及红曲培养物中桔青霉素的定量检测技术。建立了鉴别食品工业常用菌株黑曲霉和赭曲霉毒素A的产毒菌株炭黑曲霉 ,米曲霉、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黄曲霉、寄生曲霉和集蜂曲霉的微生物学和生态学检测方法 ,在种间、种内水平甄别产毒与非产毒菌株。综合微生物学、毒理学、分析化学等研究结果 ,提出了可安全使用的食品工业用菌菌种名单报送国家食品安全控制部门 ,包括常用的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食品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等食品加工和直接食用的真菌菌种 (2 2种酵母和 11种真菌 )以及可用于保健食品生产的益生菌菌种名单 (9种细菌、11种真菌和酵母 )。该课题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豚中毒及其防治(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豚中毒及其防治(综述)王健伟,罗雪云,计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100021)河豚中毒是一种因食用有毒河豚而导致的食物中毒,引起中毒的物质主要是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另外还有脱水河豚毒素、脱氧河豚毒素、河豚酸等多种河豚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