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18篇
电工技术   249篇
综合类   217篇
化学工业   534篇
金属工艺   215篇
机械仪表   201篇
建筑科学   377篇
矿业工程   108篇
能源动力   218篇
轻工业   493篇
水利工程   104篇
石油天然气   123篇
武器工业   37篇
无线电   60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4篇
冶金工业   147篇
原子能技术   63篇
自动化技术   975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8篇
  1958年   15篇
  194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王敏  于吉  赵爽  田宁 《可再生能源》2020,38(3):292-296
为了提高基于镧锶锰氧化物(LaxSr1-xMnO3,LSM)阴极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的电化学性能,文章利用CuO清扫Ce0.85Sm0.15O2-δ(SDC)晶界的SiO2杂质以提高SDC的离子电导率,制备了复合电解质材料SDC-CuO,并将SDC-CuO和LSM结合成复合阴极材料,随后分别制备了以LSM和LSM/SDC-CuO作为阴极的SOFC,并研究了这两种SOFC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开路电压和工作温度为800℃的条件下,LSM/SDC-CuO基阴极的SOFC的极化电阻为0.14Ω·cm2,明显低于LSM基阴极SOFC的极化电阻(0.36Ω·cm2);LSM/SDC-CuO基阴极的SOFC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237 mW/cm2,显著高于LSM基阴极的SOFC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132 mW/cm2)。  相似文献   
4.
污泥年产量大、处理困难,但因其含有较多的有机物以及较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水热液化是针对污泥等高含水废弃物的一种处理手段,其处理过程中各种化合物的形成取决于水热工艺参数。文中介绍了污泥的特点和处理现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污泥水热液化处理的发展历程,并重点综述了污泥水热液化处理的反应机理与影响因素,包括原料参数、液化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气氛条件等。最后,对污泥水热液化处理制备生物油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系统研究各类污泥组分水热液化过程的反应路径、提高生物油自身品质同时降低处理成本、寻找可替代的产物应用途径等是今后污泥水热液化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等研究了回火温度、回火时间、回火次数及冷却方式对1Cr17Ni2不锈钢锻后回火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在回火温度630~730 ℃,回火时间120~360 min,回火1~3次以及冷却方式分别为空冷、堆冷、砂冷的条件下,对1Cr17Ni2钢锻后回火硬度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为:回火次数>回火温度>回火时间>冷却方式,其中随着回火次数增加,硬度逐步下降,其余参数在试验参数范围内与硬度无明显正相关关系。在保温时间为240 min时,将回火温度升高至720 ℃,或在680 ℃下,将保温时间延长至720 min,进行一次回火,回火后空冷,硬度均高于3.5 HBS。在加热温度为680 ℃、回火时间为180~210 min,回火后空冷,回火3次可将硬度降低至3.6 HBS以下。  相似文献   
6.
朱悚之 《金属学报》2019,24(6):693-698
目的:探讨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急诊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是否创伤性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80例)和非凝血病组(20例)。比较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患者收住后第1个24 h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低体温及低灌注发生率等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将80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诊疗措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给予人FIB,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及治疗后的临床用血量、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P<0.05),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 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输注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凝血病患者PT>18 s(r=0.623,P=0.024)、APTT>60 s(r=0.722,P=0.018)、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15 s(r=0.719,P=0.033)与ISS评分呈正相关。碱缺失(base deficit,BD)≥6(OR=3.678,95%CI=1.065~9.417)、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OR=5.299,95%CI=1.122~8.711)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OR=0.982,95%CI=0.971~0.996)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人FIB可有效改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病死率、缩短ICU时间,创伤性凝血病与创伤严重程度、合并休克、低体温和重型颅脑损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探究复合防护材料中不同屏蔽物质配比所能够实现最佳防护的效果,基于遗传算法设计了各类防护功能粒子制备复合防护材料的最优化配比模型。以氧化硼、氧化钆和氧化钨三种功能粒子为例,按照光子和中子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分别构建了模型得出具体结果所需的光子目标函数和中子目标函数,引入实例,利用Matlab实验室软件中的遗传算法计算出最优解集。使用MCNP程序在Matlab仿真实验室中进行仿真验证,找出最优解集中的最优解,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川西彭州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储层识别难度极大。围绕如何从复合地震强反射中区分并识别上、下两套储层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采用先“分”后“合”的研究思路,基于实际地层结构及不同储层叠加样式建立正演模型,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剖析了不同主频条件下薄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波形差异化分析,从复合地震响应中“剥离”出了两套储层所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明确了两套储层在不同频带下的地震识别标志和识别方法,为该区强反射界面干扰下两套薄互层储层辨识机理分析及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基于不同频带下薄储层辨识机理的分析结果,定性预测了薄储层平面展布,提出了深层潮坪相薄储层识别和预测难题的解决方案,为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面向薄储层的地震采集技术设计、地震资料处理及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品牌新时代     
近年,随着品牌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也进入到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一流品牌是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的体现,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的象征。事实上,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洗礼,“中国制造”早已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