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初是继19世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后西方文艺从古典向现代递变的时期,此期的文艺作品生产者、文艺作品以及文艺作品接受者较前代有了极大的转变。本雅明目睹了这种变化,并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此期文艺审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手工纸的品种不少.手工纸的名称更多。因为同一种纸,各地叫法不同.例如,白棉纸,又叫大阔棉纸、黄绿棉纸、加阔好科棉纸、全料棉纸等。实际上,都是用桑皮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加工而成的。至于大同小异的,尺寸不同的;花色有别的;等等,不胜枚举.有些手工纸,知其名,不识其物;有些是知其物,却不知其名.总之,对手工纸的识别全凭经验积累,没有科学依据作基础.不过,由于长期流通、使用,比较著名的手工纸还是为人熟知的.主要是抓住以下四条:产地、原料、特征、用途等,便能区别开  相似文献   
3.
河北唐河透闪石玉的宝石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电子探针、X射线粉末衍射、拉曼光谱、化学全岩分析以及显微镜镜下观察,确定了唐河透闪石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透闪石的质量分数一般在80%以上,部分在95%以上,以纤维交织结构为主;杂质矿物有碳酸盐、石英、透辉石、滑石、褐铁矿等,质量分数少于20%。唐河透闪石玉相对和田玉,颗粒较粗,密度和硬度稍低,光泽稍差。通过氢、氧、硅同位素分析以及岩浆岩、围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其岩浆岩(花岗岩)只提供了成矿热液(H2O),Mg、Ca、Si主要来源于白云石和硅质条带或结核;通过包裹体测温推测其为中温成矿。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唐河透闪石玉为中酸性岩体与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交代产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手工造纸法与欧洲的手工造纸法究竟有何异同?从两者的对比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 笔者手头保存有一幅木刻雕板画的复制品,那是1568年德国人安曼(J.Amman)作的《抄纸图》(图1)。与画相配的还有一首小诗。  相似文献   
5.
虽然电源在计算机监控系统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但是电源的稳定对于整个监控系统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上位机系统和现地控制单元两方面,介绍了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电源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p型Si衬底上生长了n型ZnO纳米棒,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Si基ZnO纳米结构异质结光伏电池。器件的平均反射率约为5%,电池具有良好的整流特性。同时发现取向较好的ZnO纳米结构的电池具有好的转换效率,最好样品的转换效率为2.6%,填充因子为45%。  相似文献   
7.
水电厂数据分析系统针对运行数据进行数据抽取、分析与挖掘,不仅为日常生产提供统计分析与运行日志,为电站事故提供预警、追溯分析工具,并为设备诊断与状态检修提供分析决策依据。该系统先后在三峡左岸电厂、广西岩滩水电站及云南小湾水电站投入运行至今,在电站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保障电厂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我国首创的造纸术而发展起来的手工纸,在历史上曾经威震远东和西亚,乃至风靡全球.在机制纸飞跃进步的今天,现在世界各地的手工纸情况如何?笔者不揣识浅,略述一二,见教诸君,恳请指正. 一、亚洲版图手工纸的发源地——中国,迄今仍是世界上手工纸产量最高的国家.其主要产区是福建、浙江、江西和安徽泾县等地。采用的原料有竹、麻、树皮、草类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再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软实力运用模式,包含以人为本的定位,流传、储存、创新三个方面,和多元文化、组织营造、艺术创意、空间体验、文化创意产业的五大对策共同组构,并透过交流平台的整合,逐步建设城市再发展的可持续性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0.
和诗创作在齐梁时期迎来了第一次高峰,但同时代的《文选》编选者没有为它单独立类,而是将其分别归入3大诗类。这种归类情况是复杂的,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文选》编选者作为早期的文体分类者对和诗特征的看法,以及当时的主流诗界对和诗与赠答诗两种相似诗类是否有过明确的区分,从而对和诗诗体观念的发展源头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