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浅谈合浦县区域气象站的管理及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合浦县乡镇自动雨量站和四要素气象站的基本情况和运行现状,总结出区域气象站具有较稳定的特点,虽然大故障没有,但小问题却不断,加强管理和维护可以提高区域气象站的工作效率。结合工作实际,简述管理和维护方面的主要做法,分析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各种仪器设备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不断探讨出一套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方法,促使区域气象站的管理和维护不断走向成熟,更好发挥在当地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蛋壳内膜中角蛋白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瑞宇  陈嘉聪 《食品科学》2005,26(9):251-254
对文献曾有述及的蛋壳壳、膜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工艺改进,发现一步碱处理法简化了工艺程序,免去了酸的消耗,并有利于壳、膜彻底分离;对碱水解壳内膜提取角蛋白时,碱浓度、温度、固液比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最后选用温和的物理处理方式透析除杂、聚乙二醇脱水、真空干燥制成角蛋白产品。在本实验条件下,角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aOH5.2%、固液比1:16、温度85℃。从壳内膜中提取角蛋白的得率为48.6%。  相似文献   
3.
超声萃取-ICP-OES法快速测定食品中硼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超声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快速测定食品中硼砂含量的方法。食品样品经水超声萃取后,直接采用ICP-OES法测定其中硼元素含量,再换算成硼砂的含量。该法在0.05~5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检出限为0.95mg/kg(以硼砂计),低中高三个不同浓度加标回收率为99.1%~102.4%,相对标准偏差为0.55%~0.80%。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食品中硼砂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动物源食品中咪唑菌酮及其代谢物5-甲基-5-苯基-2,4-咪唑烷二酮(MPID)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小柱、活性炭柱净化,C18 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甲醇水(v:v=40:60)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选择离子(MRM)检测。结果表明:咪唑菌酮在0.05~0.8 μg/mL,MPID在0.5~8.0 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在此范围内两者的加标回收率为82.09%~109.1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6%~7.89%,咪唑菌酮检测限为2.0 μg/kg,MPID检测限为20.0 μg/kg。该方法简便快捷,且能消除样品中色素等杂质的干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动物源食品中咪唑菌酮及其代谢物MPID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蛋白质水平探索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毒素产生机制,采用数据依赖型采集(data dependent acquisition,DDA)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该菌产毒培养前后蛋白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产毒培养后,产毒株中显著性上调表达蛋白25个,显著性下调表达蛋白31个,其中显著性上调表达的蛋白中有与细菌趋化性信号转导相关的ABC转运蛋白、反应调节受体蛋白、甲基受体趋化性蛋白Ⅱ,以及与细菌运动相关的鞭毛蛋白如鞭毛P环蛋白、鞭毛M环蛋白、鞭毛钩蛋白FlgE等,推测趋化性运动可能在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毒素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毒素产生机制研究,可为人们更好地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木耳、大米、淀粉及米面制品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其毒素的污染情况,并找出湿米粉生产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实验以生产企业、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单位为采样点, 随机抽取生产环节132份样品,包括原料25份、成品11份和环境样品96份;流通环节食品样品144份,按照GB 4789.29-2020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进行检验,并结合VITEK2 和MALDI TOF MS进行菌种鉴定和建立进化树;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液质方法同时检测食品样品中的米酵菌酸和毒黄素。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环节原料、成品和流通环节的食品样品共180份均未检出米酵菌酸和毒黄素,分离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5株,主要来自于木耳和大米;生产环节中的96份环境样本中未检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分离菌株有四种产毒类型,分别为只产米酵菌酸、只产毒黄素、两种毒素均产和两种毒素均不产;其中6株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出率为3%(6/276);两种毒素的产量与菌株的培养温度呈正相关,在培养温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利用MALDI TOF MS图谱对分离菌株进行K类聚类分析,发现同一产地的大米有很高的亲缘性,可通过此方法对菌株进行溯源。说明木耳及大米较易受到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污染,湿米粉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将原料间原料和其他生产车间进行有效分隔,防止成品受到原料粉尘或包装袋上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在流通环节中,采取低温的保存方式,可减少毒素的产生,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