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食用油在烹饪过程中挥发,会在抽油烟机系统中凝结。分别以花生油、葵花籽油、茶籽油、玉米油和调和油5种不同植物油为食用油进行烹饪试验,收集经抽油烟机系统凝结的油脂。通过测定抽油烟机回收油和相应未烹饪油的脂肪酸,来分析回收油脂肪酸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回收油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显著性差别于未烹饪油(P0.05)。回收油增加了C14∶0、C16∶1n7c短碳链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了,其脂肪酸不饱和度明显降低,仅是未烹饪油的50%~61%。回收油中短碳链脂肪酸有增加的趋势,长碳链脂肪酸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而且新增了食用油本底很少或没有的C18∶3n3c和EPA脂肪酸。回收油的品质也开始变化,有些回收油的脂肪酸已严重偏离了正常植物油的特征值。因此,抽油烟机回收油已不适合再食用,烹饪过程中应降低烹饪温度以减少食用油的变质。  相似文献   
2.
依据GB/T13088-2006《饲料中铬的测定》标准测量鱼粉中的铬含量,对整个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度各个分量进行了评定、合成,最后得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有效自由度。  相似文献   
3.
食用油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和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分别进行加热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食用油加热至300℃时,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未加热时的2倍以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都增加。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均是影响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而反式脂肪酸受影响的程度因其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加热对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条件下(200、260、300℃)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来分析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导致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反式脂肪酸含量和种类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还受未加热油茶籽油中顺式脂肪酸的影响。因此,在油茶籽油烹饪过程中,应掌握好加热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形成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虾中五种磺胺类药物残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对虾中的五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用C18柱.紫外(或PDA)检测器,流动相为5mmol/L NaH2PO4溶液.乙腈溶液,磷酸调pH2.8,流速1.0mL/min,枉温35℃,于267nm波长处检测。最低检测限达到2μg/kg,相关系数在0.9997以上。五种药残加标回收率在100μg/kg,50μg/kg,10μg/kg三个水平上分别为81.90%,79.86%,71.80%,RSD<10%亦符合痕量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