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2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月  高美须  杨丽  赵鑫  陈雪  王志东  李淑荣  王丽 《食品科学》2017,38(11):262-268
本实验通过测定同一烹调成熟度下我国主要烹调方式及模拟餐饮冷藏配送过程中青椒营养品质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确定青椒最佳冷藏配送时间以及准确评估我国居民营养素的摄入量。以青椒为原料,以硬度作为烹调成熟度的统一标准,以传统烹调方式炒制、蒸制、煮制、微波为烹调方法,研究青椒在烹调后及模拟4℃冷藏配送0、1、4、8、12、24 h复热青椒的营养品质及亚硝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烹调使VC含量显著降低,烹调后其真实保存率为76.3%~84.0%;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烹调后显著增加,总酚含量的真实保存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真实保存率、铁离子还原能力的真实保存率分别为97.7%~130.6%、156.76%~203.79%、156.94%~172.53%;除煮制使青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22.06%,其他几种烹调方式可以很好地保存可溶性固形物。烹调还会使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6%~18%,更利于人体健康。在统一烹调标准下,不同烹调方式对VC含量影响无显著差异,炒制较其他几种方式相比能更多地增加总酚含量,蒸制和煮制能更多地增加抗氧化活性,煮制可以更多地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综合而言,蒸制处理的青椒能更好地保持青椒的营养品质,且显著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更利于人体健康,建议对青椒的食用以蒸制处理后食用为好。在24 h模拟配送过程中,烹调青椒的营养品质呈下降趋势,亚硝酸盐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蒸制和微波处理的青椒品质变化相对缓慢,更适宜作为模拟冷配送的前处理过程;营养物质在前8 h内快速下降,亚硝酸盐含量在模拟配送24 h显著增加,建议以青椒为原料的餐饮冷藏配送时间不宜超过24 h,且应在前8 h内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观测青椒在中式烹调及餐饮配送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确定最佳配送时间,本文以青椒为原料,传统菜品"虎皮青椒"制作过程为烹饪方法,研究了青椒在烹饪前后以及模拟配送1、15、30和45 min时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与鲜样相比,烹调后1 min,尖椒的Vc含量无显著变化,而总酚及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加;放置15 min可保证良好的感官和营养品质;放置30 min感官得分仍大于3分,整体可接受,但营养品质有所下降;放置45 min感官得分小于3分,不可接受,营养品质较30 min相比无显著下降。因此,烹调后立即食用,青椒Vc含量没有显著损失,总酚、抗氧化活性显著增高,利于人们对其营养物质的摄入;30 min内配送可保证青椒较好的感官品质,营养物质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建议以青椒为原料的餐饮配送时间不宜超过30 min。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防腐剂的使用,并延长生湿面条的货架期,利用电子束辐照处理生湿面条,研究其对生湿面条杀菌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对细菌和霉菌的杀菌效果明显(P<0.05),D10值(杀死90%微生物所需的辐照剂量)分别为1.64 kGy和2.53 kGy。生湿面条的明度值L*显著提高(P<0.05),2~5 kGy下辐照生湿面条的黄度值b*明显降低(P<0.05)。电子束辐照处理后的生湿面条中水分含量和蒸煮吸水率变化不显著(P>0.05),1~3 kGy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1~3 kGy电子束辐照处理后的生湿面条硬度无显著变化(P>0.05),5 kGy时咀嚼性显著提高(P<0.05),1 kGy时黏性显著降低(P<0.05),弹性变化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对生湿面条杀菌效果显著,4 kGy以下对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体外模拟人体肠液(SIF)消化分析Pen a1消化后免疫原性的变化规律。虾致敏蛋白Pen a1及其表位多肽经SIF消化后,用全抗体和表位特异性抗体检测Pen a1及其各抗原表位的免疫原性的变化,并测定表位多肽的SIF消化稳定性。结果表明,Pen a1的免疫原性在消化60 min内下降显著,在90 min后下降缓慢,生成的新片段仍具有免疫原性,但会逐步完全分解至SDS-PAGE无法检测出;Pen a1中5个抗原表位的免疫原性变化也类似。Western-blot表明五个表位抗体与生成的新蛋白结合程度不同,No.3、4、5抗体与20~30 ku处的新蛋白片段结合多于No.1、2。ELISA检测表明即使经过4 h的消化,免疫原性也只是降低了80%。Pen a1各表位消化稳定性为No.2No.1No.3No.4No.5;5个表位多肽的消化稳定性为No.3No.1No.4No.2No.5,与各表位上的酶切位点的个数呈负相关。可以得出Pen a1中No.2表位具有最高的消化稳定性,No.5表位表消化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5.
137Cs辐照和MAP综合处理对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137Cs辐照和MAP综合处理对沙门氏菌在灭菌猪肉中致死和残存菌生长状况的研究。研究采用反应面设计,并由得到的数据推算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沙门氏菌的致死明显受辐照剂量的影响,残存菌量的对数与辐照剂量成反比:而MAP对辐照沙门氏菌的致死无明显影响。5种不同CO2体积分数对沙门氏菌辐照后的残存菌生长也无明显影响。辐照和MAP综合处理并不比单纯辐照能更有效地控制沙门氏菌的致死和残存菌的生长。与空  相似文献   
6.
对丹贝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丹贝中的蛋白质、脂肪、灰分、还原糖、膳食纤维的含量分别为48.20%、17.26%、3.72%、9.64%、17.38%.与大豆中脂肪酸相比,丹贝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均显著性增加,分别增加了5.52、6.01、4.68倍.因此丹贝不仅是一种营养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是一种很好的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7.
探究电子束辐照对4种新疆干果品质的影响, 确定干果辐照工艺的最高耐受剂量。方法 采用0、2、4、6、8和10 kGy不同剂量电子束处理枸杞干、红枣干、无花果干、小白杏干, 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水分、维生素C、总酸、总糖4种理化指标及色度、外观、风味、色泽和口感等5种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 仅8 kGy辐照处理对枸杞干口感指标有不良影响, 其他3种干果的感官指标几乎不受辐照处理的影响; 10 kGy以内的辐照处理对红枣干的品质无不良影响; 无花果干的总酸含量在辐照剂量>6 kGy时有所上升, 维生素C含量在10 kGy处理时显著低于对照; 辐照剂量≥6 kGy时, 小白杏干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因此, 枸杞干、红枣干、无花果干和小白杏干的最高耐受剂量分别是8 kGy、10 kGy、6 kGy和6 kGy。结论 通过对电子束辐照新疆干果的品质影响及最高耐受辐照剂量的研究, 为电子束辐照在新疆干果灭菌工艺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辐照对海产品脱敏的效果,研究辐照对虾过敏原抗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SDS-PAGE纯化的虾过敏原(原肌球蛋白)制备高效价、高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实验研究以3、5、7、10 kGy的辐照剂量处理对虾过敏原与患者特异性血清抗体IgE及多抗的免疫亲和力的影响。结果原肌球蛋白经辐照处理后,与患者特异性血清抗体IgE及鼠源多抗IgG的免疫亲和力下降。结论辐照可降低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9.
辐照对鲜切彩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延长鲜切彩椒的贮藏期,提升产品价值,本文将60Coγ辐照技术应用于鲜切彩椒加工过程,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对鲜切彩椒减菌效果及营养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鲜切彩椒具有显著减菌效果。辐照剂量≥0.52 kGy的处理可以显著减少鲜切彩椒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辐照对肠炎沙门氏菌(D10=0.22),英诺克李斯特菌(D10=0.21)杀灭效果显著,可使染菌量小于102 cfu/g的鲜切彩椒达到无检出的要求。辐照剂量≤1.81 kGy的处理对鲜切彩椒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亚硝酸盐含量在5%水平上无显著影响;对鲜切彩椒硬度、Vc含量的下降起延缓作用,对鲜切彩椒的色泽、气味、质地、滋味、组织状态等感官方面可接受性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处于0.52~1.81 kGy范围内的辐照剂量可以有效的控制鲜切彩椒的微生物而不影响其食用和感官品质,货架期可达6 d。  相似文献   
10.
综述辐照食品检测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重点阐述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法检测含脂类食品的检测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应用情况和研究成果.以及国外辐照含脂食品的相关标准的制定情况.对比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最后探讨和展望今后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