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5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将分别添加黄原胶(0.4%)、大豆纤维(2%)、乳清蛋白(4%)的外裹糊制作油炸外裹糊鱼块,通过测定外裹糊的黏性模量(G”)和弹性模量(G’)以及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水分和油脂含量、微观结构、苏丹红染色水平和油脂分布,探讨添加成分对外裹糊流变性能及外裹糊鱼块深度油炸过程油脂渗透的影响。结果显示:4 种外裹糊(包括对照组,即外裹糊中未添加黄原胶、大豆纤维或乳清蛋白)的G”值和G’值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稳定,黄原胶组外裹糊的G”值和G’值最大。油炸后黄原胶组的外壳结构紧密,鱼块孔隙小且数量少,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和较低的油脂含量。苏丹红染色幅度最大的是对照组,油脂已通过外壳渗入鱼块;黄原胶组染色幅度最小,只出现在外壳中。油脂主要分布在外壳孔隙周围,黄原胶组的荧光强度最低,其次是乳清蛋白组和大豆纤维组,对照组的荧光强度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外裹糊中分别添加黄原胶、大豆纤维、乳清蛋白明显影响了外裹糊的流变性能,抑制了外裹糊鱼块深度油炸过程的油脂渗透。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将添加玉米淀粉的外裹糊鱼块深度油炸,考察面粉与玉米淀粉在不同配比下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感官、油脂和水分含量,裹糊率、质构、色泽、微观结构、油脂吸收和分布等品质特性,筛选出较佳的面粉和玉米淀粉质量比例)。结果表明:m(面粉)∶m(玉米淀粉)为3∶2时,油炸外裹糊鱼块外壳和内部鱼块的油脂含量分别为22.36%和2.23%,水分含量分别为36.89%和70.19%;油炸外裹糊鱼块的裹糊率为28.10%,且外裹糊黏稠度适中;油炸外裹糊鱼块的L*、a*、b*值分别为60.18、3.15、27.32,外壳咀嚼度为2.64 kg和内部鱼块的弹性为0.92 cm,具有较高的感官评分。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显示,m(面粉)∶m(玉米淀粉)不同,油炸外裹糊鱼块的结构和气孔差异较大。当m(面粉)∶m(玉米淀粉)为3∶2时,外壳的结构紧密、有少量的气孔出现,内部鱼块的气孔分布相对均匀。苏丹红染色实验显示染色幅度随着面粉与玉米淀粉质量比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染色油通过水分蒸发形成的孔隙进入到鱼块内部。m(面粉)∶m(玉米淀粉)为3∶2时,苏丹红染色幅度较小,内部鱼块中气孔较少。说明玉米淀粉显著影响油炸外裹糊鱼块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乳清蛋白减少油炸外裹糊鱼块油脂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将添加不同比例乳清蛋白的外裹糊鱼块深度油炸,研究乳清蛋白添加量对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油脂和水分含量、质构、色泽、微观结构及油炸过程中油脂的传递途径等的影响,降低油脂外裹糊鱼块中的油脂含量。结果显示:当乳清蛋白添加量为4%时,研制出的油炸外裹糊鱼块感官品质较佳,外壳中的油脂含量较低,内部鱼块中的水分含量较高。同时,外壳的结构变紧密,内部鱼块的气孔明显变小,分布均匀,苏丹红染色的程度最轻。表明外裹糊中添加适量的乳清蛋白可阻止深度油炸过程中油的吸收,显著降低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油脂含量(P<0.05)。  相似文献   
4.
以外裹糊鲢鱼块为材料,通过研究外裹粉-水质量比(粉水比)、搅拌时间对油炸外裹糊鲢鱼块油脂含量、水分含量、裹糊率的影响及油炸和冷却条件对油炸外裹糊鲢鱼块油脂含量、水分含量、色泽、微观结构和油脂传递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减少产品油脂含量。结果显示:粉水比12∶11(g/g)、搅拌时间10 min、170 ℃初炸40 s和190 ℃复炸30 s、30 ℃冷却60 min时,油炸外裹糊鲢鱼块外裹糊和内部鱼块油脂含量分别为19.83%和1.85%。该制备工艺显著减少了油炸外裹糊鲢鱼块的油脂含量,可用于指导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加热时间及温度对食用煎炸油(大豆油、稻米油、菜籽油、棕榈油)的酸值、羰基价、TBARS值、黏度及介电常数的影响。方法将食用煎炸油在170℃或190℃条件下加热20 h,分别在2、4、6、8、10、15和20 h取样,测定食用煎炸油的酸值、羰基价、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黏度及介电常数。结果加热温度和时间影响食用煎炸油的品质。加热温度越高,油脂劣变速度越快;加热时间越长,油脂劣变程度越严重。在相同加热时间下,190℃加热油脂的酸值、羰基价、TBARS值、黏度及介电常数均比170℃的大,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油脂的酸值、羰基价、黏度、介电常数均呈上升趋势,TBARS值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不规则变化,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加热20 h后,羰基价接近国家标准限定值。结论在高温加热过程中食用煎炸油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同时产生有害物质(极性化合物、羰基、游离脂肪酸、聚合物等),影响了食用煎炸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当前课程设置由于专业化强度高,学生的发展方向被高度束缚和统一,很难成为现代企业需求的一专多通型复合人才;本文则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上探讨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双跨"课程的建设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测定土壤中痕量多环芳烃(PAHs)的新方法。采用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 Rugged和Safe)和DLLME对土壤中的15种PAHs进行了提取与富集,考察提取溶剂、净化剂用量、萃取溶剂种类及用量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 g土壤样品以20 mL V(甲醇)∶V(二氯甲烷)=1∶1混合溶剂为提取溶剂、150 mg W(PSA)∶W(C18)=4∶1吸附剂净化,2 mL上清液加100μL甲苯作为分散、萃取剂时最佳。所建方法在6~5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R2≥0.999 5;检测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1~1.8、0.3~6.1μg/kg。在1、5、25μg/kg加标水平下,PAHs回收率为70.23%~108.52%,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04%~11.63%。方法简便、快速、易于提取和富集,适用于包括澄迈县在内土壤中PAHs灵敏测定。  相似文献   
8.
The LiCox Ni1-xO2 (x= 0.2, 0.5 and 0.8) cathode materials were synthesized by sintering the mixtures of lithium salt and Cox Ni1-x (OH)2 (x= 0.2, 0.5 and 0.8) which were achieved from corresponding Cox Ni1-x alloys by electrolysis technique.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tained LiCoxNi1-xO2 were studied by XRD, SEM, PSCA and charge-discharge cycling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ies of the LiCoxNi1-xO2(x=0.2, 0.5 and 0.8) materials are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i content.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Co0.2 Ni0.8O2 made in oxygen atmosphere has higher charge-discharge capacity and better cycl.e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one made in air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9.
对可用于某些金属基复合我损检测的一些主要方法进行介绍和评价,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适用性,所涉及的方法有:超声波反射法,速度法,衰减法,软X射线法,工业CT法,声学振动法和声发射检测法。  相似文献   
10.
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述了目前对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是LiCoO2、LiMn2O4和LiNiO2及其掺杂衍生物进行表面包覆改性的方法、所用材料、效果以及机理的最新进展。LiCoO2、LiNiO2和LiNi0.8Co0.1Mn0.1O2的热稳定性较差,LiMn2O4和LiNi0.8Co0.2O2由于与电解液的恶性相互作用等原因高温循环性能很差。在正极材料表面通过各种方法包覆一层阻隔物,可弥补材料的缺点,提高材料的实用性。包覆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氧化物、无机盐、单质和导电聚合物四大类,其中AlPO4和LiMn2O4包覆可明显提高LiCoO2等的热稳定性,LiCoO2、LiAlO2和SiO2包覆可提高LiMn2O4等高温时的循环稳定性。表面包覆是一种非常简便有效的改善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方法,很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