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基础工程作为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为了让基础工程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结合中山大学基础工程课程的实际情况,吸纳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了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教学内容方面,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教学方式方面,重视工程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的有机结合;考核方式方面,在改进传统笔试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全面锻炼和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雨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使城市洪涝灾害的产生具有多尺度特征,海绵城市系统中也存在多种规划建设层级与尺度,且各层级尺度下的规划建设内涵与雨洪控制目标各不相同。本文基于SWMM模型,以位于广州市的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局域集水单元、城市汇水区、城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解析、海绵改造方案设计与模拟的方式,对不同尺度海绵系统雨洪控制措施的合理设置,以及实现城市排水治涝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控制目标进行系统性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尺度海绵系统中应通过微观控制措施实现系统径流、出流要素控制,在中、大尺度海绵系统中应通过兼顾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管渠与调蓄设施、源头与终端结合的控制措施,分别实现流量峰值的控制与积水情况的缓解。研究可为海绵城市的统筹规划建设及不同单一尺度区域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提供明晰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下渗过程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Horton、Philip下渗能力曲线的讨论以及王家沟流域不同地类下渗试验的应用比较分析,表明Horton下渗能力曲线比Philip下渗能力曲线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但由于它们都是把下渗的出现作为地表饱和的结果以及由于流域上下渗分布的不均匀性.因此不能把它们直接应用于流域的产流计算。总结分析了目前对降雨下渗过程的研究,认为加强对降雨下渗规律的认识,将降雨下渗与土壤水分运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起来研究,可以为流域径流形成机理的认识和流域水文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8.
与MM5气象模式耦合的VIC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文气象耦合的角度入手,根据汉中流域的特点,首次在汉江流域MM5运行的9 km×9km网格上构建了VIC日分布式水文模型.利用流域内7个水文站的径流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模拟汉中流域的日径流过程,其模拟精度与集总式VIC模型和集总式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基本相当,但它充分考虑了研究流域内降水输入和下垫面条件的空间差异性,能够提供网格降水分布及流域内产汇流的分布状况,能进一步同中尺度MM5气象模式耦合,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 相似文献
9.
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知识点繁多、内容体系复杂、与实际脱节等问题,而实验教学也有课时、场地、设备等时间、空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导致整体教学效果欠佳。中山大学土力学教学团队秉持“虚实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土力学教学改革探索。一方面,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引入实体教学模型,强化学生对理论模型、抽象概念以及工程实际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仿真实验平台,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和资源约束。基于“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土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信息修正数字河网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DEM本身存在的缺少关于平坦地区和洼地以及水库或湖泊水流路径的数据信息的缺陷,以及没有较高精度DEM的地区难以构建准确的数字河网的问题,提出利用遥感影像作为反输入修正数字河网的新思路,并尝试了利用遥感结合DEM提取河网水系的方法.应用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生成较符合实际的连续的数字河网,而且适用于没有较高精度的DEM的无资料地区。此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