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水利工程   1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多年灌溉试验实测成果,在对土壤水与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对土壤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水稻灌溉效益设计指标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全国灌溉试验工作会议于2003年4月8~10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会议由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参会人员包括全国各省水利厅分管灌溉试验的处长、灌溉试验中心站站长,以及有关科研院校专家、教授等,共130多人。会议内容主要围绕如何“贯彻落实2003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实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动灌溉试验和灌溉用水定额研究工作”这一主题。水利部翟浩辉副部长出席会议并就加强灌溉试验工作问题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3.
以梅县试验站冬种蚕豆多年灌溉试验资料及广东省水科院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了蚕豆需水量、需水变化规律、需水系数、生长期雨水利用率等,研究建立蚕豆需水量估算模型,为冬种蚕豆灌溉高效用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灌区水利发展潜力出发,基于农业、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投资4个方面构建了反映灌区水利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灌区水利发展潜力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找出地级市之间灌区水利发展潜力的优势和差距,为加快广东省农业水利建设进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前期研究建立水稻需水量估算模型、亏水条件下的修正模型、水分生产函数等模型的基础上,全省选取32个样点,利用农田水分平衡原理,进行了连续多年的逐日平衡分析,获得了基本覆盖全省范围的早稻、晚稻及一年两熟水稻逐年灌溉效益和多年平均值,为灌区改造、节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雷州半岛治旱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雷州半岛的干旱特征,分析了气候性、工程性、管理性等受旱成因,介绍了治旱所采取的“开源、节流”对策及节水灌溉技术措施;阐述了“扩库、硬渠、上井群”改水治旱,改善生产条件,促进节水高效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政府增财,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和分析比较,对灌溉定额的计算方法和如何提高精度及简化计算方法等提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试验观测成果,分析了水分胁迫对水稻腾发量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并提出了水稻缺水敏感指数及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省107宗典型样点灌区年度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首尾测算法"对广东省"十一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各年度的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全省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5年间提高幅度达10.28%,年均提高2.06%。通过对影响因素中的用水量、灌溉面积、投资改造和工程效益各年度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对影响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机理性分析。同时,通过对主要影响因子筛选,以节水灌溉面积因子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82 6,可以用该因子来间接表征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变化。同时,利用等值线图对全省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规律性分析,发现其区域变异差别明显,空间分布各方向上受经度影响相对较大。并对影响广东省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项目采用自然受旱和模拟受旱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稻灌溉效益.在此介绍了自然受旱试验结果。在梅县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连续6年的水稻合理灌溉与无灌溉的田间直接对比试验.以详实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提出各年度自然状态下的水稻灌溉效益和近似多年平均灌溉效益,并探索了降雨与稻田雨水利用率的相关规律,可为灌溉工程、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基本依据。水利部在水农[2003]252号文中要求把灌溉试验工作纳入各级水利工作的重点,作为灌溉试验成果之一,该文介绍的作物灌溉效益试验方法.相对较简单易操作,适合在基层试验站开展,可配合水利部的要求,促进广东省的灌溉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