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2篇
水利工程   3篇
原子能技术   2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包气带中不同示踪源层条件下核素迁移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不同示踪源层材料对水份运移和核素迁移的影响,开展了以石英砂和黄土分别为示踪源层载体时Sr、Nd、Ce在包气带中迁移的对比试验。试验历时470d,在两种源层条件下各取土芯样4次。试验结果表明:在喷淋强度为5mm/h、3h/d条件下,Nd和Ce无论在石英砂示踪源层还是黄土示踪源层中浓度峰位均没有明显向下迁移;对于Sr,在黄土示踪源层中,470d后其峰位向下迁移约15cm(按质心计算为10cm左右),而从石英砂示踪源层中向下迁移不明显(按质心计算,迁移约2.7cm),只是峰位有些展宽。上述结果表明,极薄(7mm)的细石英砂层也能对非饱和入渗水产生明显屏流作用,使得核素从石英砂示踪源层中向下迁移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2.
237Np、238Pu和241Am在包气带黄土中迁移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237Np、238Pu和241Am在包气带黄土中迁移的模拟实验方法和结果.实验土柱尺寸为φ280 mm×1200 mm,示踪源层由示踪核素的硝酸盐溶液与石英砂(40~80目)混合后风干形成,尺寸280 mm×5 mm,核素迁移实验在喷淋(5.5~5.6 mm/d)条件下进行.对于237Np在土柱内垂向分布和迁移速度,实验期间用γ谱仪进行柱外直接测量.同时在实验进行1073 d和665 d后分别对1#和2#土柱中的237Np、238Pu和 241Am进行解体取样测量.经1073 d,237Np、238Pu和241Am在1#柱内比活度峰位分别向下迁移3.25、0.25和0.25 cm,其平均迁移速度分别为3.03×10-3、2.33×10-4和2.33×10-4cm/d.经665 d后2#柱内三种核素比活度峰位分别向下迁移1.25、0.25和0.25 cm,其平均迁移速度分别为1.88×10-3、3.76×10-4和3.76×10-4cm/d.237Np、238Pu和 241Am三种核素的比活度分布质心在1#和2#柱内分别向下迁移2.79、0.73、-0.09 cm和1.48、0.41、-0.27 (1073 d)和2#(665 d)柱内 237Np、 238Pu和 241Am垂向扩散参数σx(t)分别为1.29×10-3、9.86×10-4、5.03×10-4和2.00×10-3、2.12×10-3、1.08×10-3 #cm;在1cm;其延迟系数分别为1.03×103、3.93×104、3.18×104和1.17×103、4.25×103、6.45×103.由于石英砂和黄土是两种不同介质,在示踪源层处核素比活度分布呈现"低谷"现象.  相似文献   
3.
前言     
本专刊发表的论文 ,是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下简称为中辐院 )和日本原子力研究所 (下简称为日原研 )合作开展、为期五年的“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浅地层处置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第一期 )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合作研究背景 ,是核电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很大发展 ,核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尽快建设处置场 ,处置已产生和将要产生的低中放废物 ,以保障核电和核技术应用的发展 ,成为有关国家的一项紧迫任务。浅地层处置是低中放废物处置的主要方式 ,其安全性及安全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受到关注和重视。在这方面 ,一些国家已开展了不少工…  相似文献   
4.
237Np,238Pu,241Am和90Sr在中国和日本膨润土中迁移的野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7年6月25日到2000年7月11日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试验场,在天然降雨和人工喷淋(15mm/d)两种条件下,在包气带黄土中进行了237Np,238Pu,241Am和90Sr在中国膨润土和日本膨润土中迁移的野外试验。试块由膨润土和砂子以质量比为15∶85组成,试块大小为150mm×150mm。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条件下,核素在两种膨润土试块中分布状态和变化趋势相似,238Pu和241Am在3a内没有明显移动,237Np和90Sr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分布曲线有所展宽;在人工喷淋条件下经1106d后,237Np和90Sr在试块内分别向下迁移15mm和20mm,呈现出扩散为主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237Np、238Pu、241Am和90Sr在水泥、变质水泥和水泥砂浆粉-土壤体系的野外迁移试验方法和结果.将以石英砂为载体的四种核素的示踪源层,铺放在普通水泥试块和变质水泥试块内,以及以水泥砂浆粉为载体的四种核素的示踪源层,埋置在黄土包气带试验坑50 cm深处进行实验.在喷淋降水(5 mm/h×3 h/d)和天然降水两种条件下,核素在普通水泥试块、变质水泥试块和水泥砂浆粉中,三年的野外迁移试验结果显示,四种核素均看不出明显迁移.经过1 100多天,每种示踪剂迁移距离都在1 mm范围内.每种示踪剂从源层迁移到试块内的量只占源层投放量的5%左右,95%左右的核素仍存留在示踪源层内.尽管埋置后的变质水泥试块性能明显不如普通水泥试块,但核素在两种水泥试块中的迁移规律并未发现明显差异.核素在水泥砂浆粉中近1 100天野外实验期间迁移不到1 mm,说明水泥砂浆粉对核素迁移有很强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砂柱实验 ,重现了淋溶条件下锶在黄土包气带迁移的“双峰”分布现象 ,并用离子竞争反应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8.
主要介绍在包气带黄土、含水层黄土和工程屏障材料(膨润土、水泥、变质水泥、砂浆粉)中,237Np、238Pu、241Am和90Sr迁移的野外试验、实验室模拟实验及工程屏障材料性能测定、黄土对核素吸附特性、化学形态等研究结果.在天然和喷淋两种条件下,237Np、238Pu和241Am在包气带、含水层和工程屏障材料的野外试验中三年时间基本未移动.喷淋条件下,野外试验中90Sr通过石英砂示踪源层其质心位置1 079 d向下迁移2.7 cm,在示踪源层外6 cm处黄土中90Sr浓度峰在1 215 d向下迁移13 cm左右.在包气带模拟实验中,90Sr、237Np、238Pu和241Am在1号柱中经1 073 d分别向下迁移9.8 cm、3.25 cm、0.5 cm和0.25 cm.在含水层模拟实验中,经970.5 d,90Sr、237Np、238Pu和241Am分别迁移16 cm,4 cm、0.2 cm和0.2 cm.野外对比试验验证,在包气带中核素通过踪源层黄土载体向下迁移的距离是通过石英砂载体的3.6倍多.在完全相同条件下,Br迁移速度比3H略快.包气带石英砂示踪源层处,核素浓度分布出现低谷现象.CIRP试验场地下水中,237Np以离子态(V、V1价)存在为主,238Pu主要由以Ⅳ价离子态存在.237Np不易形成真胶体.工程屏障材料、HA和FA的存在对核素化学形态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天然条件下3H 在黄土包气带中的迁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用^3H作为示踪剂研究水的运动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本文通过^3H在天然黄土包气带的现场示踪试验,得到了^3H在非饱和黄土中迁移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