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1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4篇
水利工程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涡室-竖井内消能系统,用内设阻涡坎的涡室连接泄洪洞和竖井,带盲洞的消力并连接竖井和导流洞。探讨了涡室-竖井内消能系统中的流态、边壁时均压力、脉动压力、消能率、消力井尺寸与消能率之间的关系和消能机制等水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郑大琼  王念慎 《水利学报》2001,32(3):0087-0092
制气式调压室与常规开敞式调压室相比在不影响其削减水锤压力能力的同时,能有效地减缓调压室内的水位波动。为研究制气式调压室的运行机制,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结合管道水锤方程、调压室波动方程,建立了制气式调压室的仿真数学模型。以西南地区带有尾水调压室的某大型水电站为例进行制气式和常规开敞式两种调压室方案的比较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制气式调压室可使蜗壳出口最低负压并没有显著变化的同时提高调压室的最低水位,从而减小工程量,节约投资。并由于采用制气式调压室后调压室内水位波动衰减加快,对系统的稳定运行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水力特性试验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克托电厂二期工程循环水泵房,因受场地限制,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流道型式,其中3号机进水前池的底坡设计为23.7°,大于规范要求的底坡不宜陡于1:4,对这两种流道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7m以上水深时,3号机循环水泵能正常运行,但4号机进水流道流态及各项性能指标要明显优于3号机。由于4号机进水流道设计非常合理,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采用再循环单元制循环水系统的火电厂 ,在断电停泵时的正水锤压力很小 ,不可能对系统造成危害 ;若产生负水锤压力 ,则凝汽器出口是全系统中负压最严重的部位。通过对循环水系统水锤的计算、分析后得出消除负水锤的有效方法是 :延长关闭阀门的时间 ,建议取消泵房内的缓闭止回阀。  相似文献   
5.
郑大琼  马冬  王念慎 《阀门》2009,(1):9-12
通过对采用气压式调压室作为水锤防护措施的不同类型补给水工程的比较计算,指出目前存在的水泵出口阀门类型选择的误区,介绍正确选择与不同类型补给水工程路由相适配的水泵出口阀门类型的原则,给出气压式调压室边界条件的数值模型和不同工程的比较计算结果,为设计者提供了此类工程阀门选择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适合长距离输水工程选用的水锤防护设施——单向调压室,在断电停泵后补给水管道内压力降至设定值时,它能及时向系统补水,从而有效地防止"非常水锤",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的优点,运行方便可靠。这项技术已在多个火电厂补给水系统中成功应用,有的已安全运行多年。设计者可利用给出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确定单向调压室的设置位置、调压室内自由水面高程和调压室的尺寸。  相似文献   
7.
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水力特性试验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托克托电厂二期工程循环水泵房因受场地限制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流道形式,其中3号机进水前池的底坡设计为23.7,°大于规范要求的底坡不宜陡于1∶4,对这两种流道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7 m以上水深时3号机循环水泵能正常运行,但4号机进水流道流态及各项性能指标要明显优于3号机。由于4号机进水流道设计非常合理,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州华能电厂循环水泵房旋转滤网采用了侧向进水的布置形式,其进水流道长度只有泵吸管喇叭口直径的7.36倍,较常规设计(9D)偏短,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是合理的:同时与减小进水流道长度和滤网出口至两边导墙的扩散角以及降低胸墙底部高程等不同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探讨了优化设计的可能性,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概述 多功能水泵控制阀由阀体、阀盖、主阀板、缓闭阀板、阀杆、膜片、泄流孔等组成,图1是多功能水泵控制阀结构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含沙水流对泄水建筑物和水力机械的空蚀磨损作用是许多部门共同关心的课题。问题涉及固、液、气三相流动,而且这三方面相互影响。虽然国内已有一些文献论述了浑水空蚀机理方面的成果,但在这个领域内仍存有许多争议。比如掺沙的浑水对比不掺沙的清水,材料空蚀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些研究者从介质的粘滞性考虑,另一些研究者从沙粒的磨蚀作用与空蚀的相互影响来考虑。另外,除现象本身原有的复杂性外,因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