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1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溃坝洪水演进计算中建筑群糙率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准确又简便地模拟城市建筑群是溃坝洪水演进计算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提出用"等效糙率"模拟建筑群的方法及"等效糙率"取值的水槽试验手段,并成功应用在某城市水库溃坝洪水演进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河道(航道)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跨河构筑物的行政许可是保障上海城市防汛安全和航运通畅的重要管理措施。该文主要以上海地区市管河道(航道)为对象,通过分析和研究跨河构筑物在河道管理和航道管理中的法律法规、许可程序和技术要求,比较各行业管理的优劣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设想,力求更好地把握审批要点,改善审批流程,为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潜伏式抑咸活动拍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丹  卢陈  高时友 《人民珠江》2011,32(4):1-2,15
针对磨刀门的咸潮上溯机理,研究出一种可拆装的,阻滞河道底部盐水楔上溯的潜伏式抑咸设施,并通过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水槽机理试验和咸潮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磨刀门河口调水压咸时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刀门水道咸界上涨的小潮及小潮后的中潮阶段,增大径流量能有效地抑制咸潮上溯,特别是在咸界上涨的中潮阶段抑咸效果最优。综合分析其原因可知,径流的下泄通道位于河道表层,咸界附近的表层盐分来源于底层盐分的垂向混合,因此径流的压咸时机宜选择在盐淡水垂向混合最好、表层盐度最大的时段,即小潮后的中潮阶段,此时增大的径流下泄过程能携带更多的盐分下泄,从而达到将咸界推向下游的压咸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伶仃洋水动力、泥沙运动及工程附近滩槽演变的基础上,采用已有的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对比研究中山港二期扩建工程2个比选方案在航道水流条件、航槽淤积方面的优缺点,提出相对较优的推荐方案,并对淇澳浅段泥沙淤强较大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深圳风塘河河口地形地貌及濒临河口的特点,提出改善河口水质环境的水动力控导方案,并采用实体模型研究控导方案的可行性,为风塘河河口的生态恢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珠江河口压咸补淡枯季调水的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珠江河口“压成补淡”枯季调水方案进行研究。在上游不同流量、下游不同潮型条件下进行试验,观测示踪剂在全潮期间的扩散变化,研究不同径流的压成效果。对比分析不同流量试验成果,得出增加上游径流对抑制珠江口门的咸潮上溯具有明显作用、马口和三水流量共增加2600m^3/s能够起到压成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深圳河干流经过30多年的治理,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水质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河道淤积一直是困扰深圳河治理一个难题。造成深圳河中下游河段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河河口存在一个大范围三角洲滩涂淤积区,滩涂泥沙在浅水风浪下扬动、随涨潮流上溯进入深圳河。本文在分析了深圳河河口演变历史及其成因,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阶段开展深圳河河口综合治理的建议。所得结论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苏波  刘吉  卢陈  高时友  吴小明 《人民珠江》2012,33(Z1):17-20
以2009年12月磨刀门河口同步水文测验为基础,分析了磨刀门主干与支汊洪湾水道半月潮周期内分层盐度变化和盐淡水混合特征。实测数据表明,一般风力条件下,枯水期磨刀门水道盐度变化特征与交杯沙水道基本一致,磨刀门水道的盐分主要来源于磨刀门主干交杯沙水道,小潮期间尤为如此。从半月潮周期来看,磨刀门河口盐淡水混合类型总体表现为缓混合型,且磨刀门水道垂向分层相对最强、洪湾水道垂向混合相对最强。小潮期磨刀门水道表现为高度分层,形成了明显的盐水楔。  相似文献   
10.
对海南东方电厂附近海域潮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型对电厂冷却水的影响范围及取水温升进行了研究.工程建设的防波堤阻挡了热水回流取水口的流路,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工程量较小的比较方案,对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和优化,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