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利工程   5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长江下游河道在历史上曾是水域宽阔,滩汊分歧。通过洲群合并与岸滩淤接,逐渐形成目前比较稳定的分汊河型。根据近期实测资料分析,认识到河段演变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滩槽的周期变换,其动力则是主流线的摆动。而主流线摆动的原因仍在于河道本身的水文特点及河床本身的演变。河道来水与夹沙过程的不同步性,决定了水文年内河道冲淤的基本过程。主支汊输沙能力的差异,导致支汊的衰退与主汊相应的发展,在校长的历史过程中,有的进一步转化成为单一段。这种输沙过程与汊道演变相互适应,是长江下游河道比较稳定的因素之一。护岸是长江下游河道整治的主要型式,较大规模的护岸整治工程,改变了河道在自然状态下的滩槽形势及其演变过程。为了进一步探索其机理,建议改进和加强河道不平衡输沙的观测研究。并设想,根据长江下游河道基本稳定而其演变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的特点,维护河道势良好的河段,防止其间不利的形势演变,应当也是河道整治规划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一、南京段河道观测工作的沿革长江南京段的河道观测工作,解放以后,配合港区的护岸工程,开展较早。1949年,长江发生较大洪水,汛后浦口江岸发生崩坍,危及车站码头等建筑物。1950年1月,中央责成交通部会同铁道、水利两部,组成浦口码头抢修委员会进行抢护。并邀请中苏专家到现场勘察研究,决定了“整流为主,护岸为辅”的治理方案。在委员会下,设有测量大队,配合工程进行,测取河段的地形水文等资料。当时的观测范围,主要在西江口以下至七里洲头一段,观测项目有水位、比降、固定断面、水面流速流向及垂线流  相似文献   
3.
原文对江心洲及弯曲性河道的成因,各类河型的稳定性以及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庫后下游河道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分析,現就下列两个問題,提出討論意見。 (一) 关于判别河型指标的問題 原文第五、六节提出把C_v及ρ_0/ρ_ρ指标作为判別河型的依据,众所周知,天然河道之所以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是由于河道的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的綜合作用所决定的,河流的特性实貭上正是反映了河流所在流域的性貭。因此,仅仅根据这两个水文、泥沙因素的指标,作为判别河型的依据,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4.
一、长江下游河道的窄段与宽段长江下游,从湖口到南京以下的龙潭,联一条直线,大约与正北成45°的角度,是这一段江流的基本方向;亦即江流是由西南流向东北。龙潭以下,长江才真是“大江东去”。安徽长江左岸湖东和安定街等地严重的江岸崩坍,可以认为是和江流的这个基本流向有关。但另外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这一段江流,几乎一直是紧紧地沿着右岸(甫岸)的山脚。形成许多岩矶和陡岸,左岸(北岸)则大都是沙洲和垸地。在安徽境内,长江左岸,与江流平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若断若续,与长江仅隔一带沉积垸地,并有许多河口,与长江相通。右岸虽也有一些湖泊,但面积较小,位置较高,不受江水的倒灌,与左岸湖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江心洲与江岸并接的一个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下游干流河道的历史演变资料表明,江心洲与江岸的并接,是本河段河床演变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安庆市宿松且上三号洲近期左汊的淤积过程,认识到:进汊主流在汛枯期的周期往复摆动、及分汊前泥沙的单向横向输移,导致支汊的逐年积,是江心洲与江岸并接的主要机理,而人为的适时堵汊,则使这一过程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