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19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建筑科学 | 28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轻工业 | 2篇 |
水利工程 | 2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心墙坡度、心墙相对位置等因素对黏土斜墙式自溃坝溃决过程的影响,探究溃决过程中斜心墙的破坏过程,本研究采用室内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了6组不同工况的物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黏土斜墙式自溃坝溃决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以3、 4阶段中的堆积体底角淘刷后退、心墙临空面暴露、斜心墙断裂等现象为斜墙自溃坝溃决典型现象;溃决峰值流量随心墙坡度增加而增加,峰值到来时间随心墙坡度增加而缩短;心墙位置偏向下游峰值流量相对较小,峰值到来时间相对较短;心墙坡度对自溃坝外壳横向、纵向侵蚀速率影响较小,心墙坡度主要通过影响心墙临空面高度的形成速率从而影响其溃决过程,心墙临空面高度的形成速率随斜墙坡度增加而增加。在采用自溃式溢洪道用以提高水库防洪标准时,本文试验结果可作为参考通过改变心墙构造进一步提高水库防洪能力。 相似文献
2.
3.
4.
为了研究水库滑坡涌浪造成的灾害程度,考虑以高山峡谷岩质滑坡涌浪沿河道上下游传播及其与挡水建筑物撞击形成爬高的影响,建立水槽物理试验模型,研究滑坡体下滑高度、滑坡体体积、涌浪传播距离等不同工况下的滑坡涌浪爬高规律,提出滑坡涌浪沿着河道向下游传播时与垂直挡水建筑物撞击形成的最大爬高估算公式,并对滑坡体体积、下滑高度、涌浪传播距离进行无量纲处理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体入水弗劳德数对涌浪爬高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涌浪相对传播距离、滑坡体形状系数、滑坡体相对体积。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滑坡体入水弗劳德数、涌浪相对传播距离、滑坡体形状系数的涌浪最大爬高公式,可为高山峡谷地区岩质滑坡涌浪的爬高估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石粉作为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是区别于天然砂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在结合现有规范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机制砂中石粉纳入胶凝体系的配合比设计方法,系统开展了两种岩性(石灰岩、花岗岩)石粉及其在不同含量条件下的室内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并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等测试手段深入分析了石粉对混凝土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按照本试验混凝土配合比,以石粉替代机制砂的情况下,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微观机理分析表明机制砂中的石粉大多是惰性的,仅微量石灰岩石粉存在有限的化学活性,促进早期水泥水合作用,进而加快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的发展。机制砂中的石粉在混凝土中主要发挥物理填充作用,其含量保持在16%~19%时,能发挥良好的微集料填充效应提升混凝土力学性能,超过该范围则导致稀释效应降低混凝土力学性能。在石粉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花岗岩石粉组的混凝土试样的整体微观结构相较于石灰岩石粉组更为致密,从而导致花岗岩石粉组的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强于石灰岩石粉组。相比于同类研究,本研究获得的最优石粉含量处于较高范围,可为高石粉含量的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机制砂石骨料制作过程中的石粉含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速滑坡–碎屑流颗粒反序试验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对滑坡碎屑流在运动过程的颗粒分离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考虑小颗粒含量、粒径差以及滑床糙率等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碎屑物质在运动中的分离程度受粒径差影响较大、受小颗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增加滑床糙率可以使得颗粒分离现象更加明显。结合现场调研、物理模型试验及已有研究成果对高速滑坡–碎屑流运动过程中颗粒反序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碎屑物质在高速运动过程中,由于小颗粒等效摩擦系数较大,碎屑物质在运动方向上出现大颗粒在前小颗粒在后的分离现象;进入减速堆积阶段,小颗粒先停积,后续大颗粒可越过小颗粒堆积物继续向前运动,而小颗粒则多被阻挡在堆积物末端,最终堆积物形成前端以大颗粒为主、末端以小颗粒为主,中部大颗粒在上小颗粒在下的堆积物结构。 相似文献
7.
改进的广义Bingham岩石蠕变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岩石全自动流变伺服仪上得到的绿片岩三轴流变试验数据,分析蠕变曲线的特征,构造出能够表现岩石衰减蠕变和加速蠕变阶段特征的非线性函数,引入到广义Bingham的蠕变本构方程中,得到一个新的非线性蠕变模型,该模型的材料参数较少。通过绿片岩流变数据对新的非线性蠕变模型的参数进行辩识,得到了蠕变模型的材料参数。对蠕变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蠕变曲线中的初始衰减蠕变阶段、稳态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堰塞湖的应急处理应按照"科学、安全、主动、快速"的原则,结合具体地形地质环境条件制定一套操作可行且快速有效的措施,在较短时间内最大可能地降低或排出堰塞湖内拦蓄的大量湖水,控制堰塞湖的潜在威胁。综合考虑堰塞湖的坝高、库容、物质组成及危险等级等相关条件的差异,常用的处置方式有开挖泄流槽、开挖引水泄流隧洞、爆破拆除、临时加固、非工程应急避险措施。其中,开挖泄流槽、引流泄水紧急处置堰塞湖的方法适用性广、可操作性强。在实际工程抢险过程中,开挖泄流槽的确定需要重点解决3个关键问题:进水口部位、泄水槽中心线位置及泄流断面形状和尺寸。本文在分析堰塞湖溢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堰塞湖泄流槽设计及优化技术。该技术基于堰塞坝三维激光扫描高精度DEM模型,采用D8算法模拟水流在堰塞坝上的流动状态,根据堰塞湖溢流时水流总是沿坡降最陡方向流动的特性,寻找出堰塞湖的最优泄水路径。结合现场地质、水文等实际情况,优化计算结果,确定泄水槽中心线并设计泄水槽横断面;复核过流能力和开挖方量,并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应用提出的方法对鲁甸红石岩堰塞湖引流泄水方案进行设计,分析结果与实际采用的方案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9.
刘大瑞;范刚;林子钰;李从江;杨兴国;周家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5,(S1):101-112
冰岩崩碎屑流形成的堰塞坝是我国西南高寒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通过大型斜槽试验,研究含冰率与冰岩空间层序对冰岩崩碎屑流形成堰塞体的堆积形态、坝体溃决过程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冰屑提高碎屑材料的运动性,导致河道的堵塞程度增加;冰屑受到颗粒分选作用影响,主要堆积在堰塞坝的上部与滑坡对岸一侧;冰屑材料聚集处是堰塞坝的薄弱点,由于冰屑在水流冲击下会快速融化,从而增加坝体孔隙率并弱化堰塞坝的抗冲刷能力,导致堰塞坝形成下切更深、宽度更大的溃口,加速坝体的溃决过程。此外,提出针对含冰堰塞坝的无量纲稳定性评价方法(L---s(I VAM')),评价结果表明堰塞坝的稳定性随着含冰率的增加而呈线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