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2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71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砂岩储层烃类不混溶包裹体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系统研究储层中鲜有关注却较为普遍检测到的一种包裹体类型——烃类不混溶包裹体,采集了多个沉积盆地的大量砂岩样品,利用包裹体岩相学、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包裹体气液比和水油比检测等一系列手段,研究了天然形成的烃类不混溶包裹体特征与成因:(1)油气不混溶包裹体为天然气气侵原油,因压力变化引起的油气相态分离而非均一捕获形成,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和变化的气液比与捕获相态;(2)沥青-油和(或)气不混溶包裹体成因是油包裹体被均一捕获后热裂解、气相逃逸或者油藏水洗、生物降解、气侵和热裂解等生成的沥青与油(气)非均一捕获,前者具有相似的沥青含量,后者沥青从不含到富有均有分布;(3)包裹式水膜和与水相呈分离式接触的水-烃包裹体反映油气充注储层驱替地层水的过程,微量水对均一温度影响甚微;(4)薄油膜的油-水包裹体反映水与烃类流体的相互作用,指示古油藏破坏而残余油与地层水非均一捕获或以生气为主的超压沉积盆地,携带轻烃的天然气溶解于水,"萃取油相"与地层水非均一捕获;(5)气-水不混溶包裹体表明储层中水溶气存在,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和变化的气液比,形成于压力变化引起的天然气与水的相分离过程。沉积盆地的有机质类型、构造和热演化历史,决定烃类流体的类型、成熟度、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储层流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以及稳定性,这些从根本上控制着不混溶包裹体发育及类型。  相似文献   
2.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烃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轻烃特征、生标化合物分布特征和相关地质资料,对琼东南盆地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烃源进行了分析,其结论认为:盆地东部非烃气含量高,多为CO2和N2,烃气含量不等,多为湿气;盆地西部烃气含量高,多数为干气.盆地中的天然气为混合成因有机成因气,油气主要来源于渐新统的煤系烃源岩和滨海沼泽相烃源岩,始新统中深湖相源岩对盆地晚期生成高成熟—过成熟的原油裂解气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分析,将该储层中油气成藏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了6期油气成藏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6期油气成藏时的古压力数据。对山2段6期次古压力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表明,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古压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可将古压力演化划分为气藏形成初期的常压—成藏高峰期超压—成藏期后萎缩形成低压3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前人研究认为南襄盆地的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但针对油藏确切的形成时间及其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利用埋藏史投影法,明确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期次,确定其成藏年代。泌阳凹陷共有“四幕两期油、一幕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泌阳凹陷的主要成藏期,主要发生在断陷-抬升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 Ma)、第二幕(34.1~21.2 Ma)和第三幕(30.9~16.2 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在拗陷沉降阶段,即第四幕(7.9~0.2 Ma)油和一幕(3.0~0.8 Ma)天然气成藏。泌阳凹陷内部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充注时间存在差异,中部深凹区和南部陡坡带距离生烃中心较近,优先充注早期成藏;而北部斜坡带成藏时期相对较晚。泌阳凹陷南部应加强纵向多层位、多期次立体勘探,中部加强隐蔽岩性勘探的攻关力度,北部重点加强次生或调整的构造油藏勘探。   相似文献   
5.
碳酸盐岩埋藏溶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活动对储层的影响包括建设性作用和破坏性作用。近地表岩溶形成的溶洞和裂缝型碳酸盐岩已经是公认的有效储集层,而埋藏成岩阶段的流体活动对碳酸盐岩储集层次生溶蚀空间的贡献大小以及规模问题,学术界仍存在2种不同认识。在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中综述了埋藏成岩阶段溶蚀性流体类型,总结了埋藏溶蚀作用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标志,评述了2种观点和主控因素,强调了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的地区差异性和对先存疏导体系的依赖性,并完善了碳酸盐岩埋藏岩溶模式。建议从寻找区域埋藏溶蚀演化的主控因素入手,同时考虑埋藏成岩阶段流体对储集层的溶蚀作用和阻塞作用。指出埋藏溶蚀定量计算是碳酸盐岩埋藏溶蚀次生孔隙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莺-琼盆地YA13-1气田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埋藏史、热史恢复,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判断出莺-琼盆地 YA13-1气田天然气的母质来自于以Ⅲ型干酪根为主的崖城-陵水组.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埋深在4450m以下的烃源岩,另一个是莺歌海盆地埋深在4700m以下的烃源岩.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出天然气以水溶相在5.8~2.0Ma和2.0Ma至现在期间发生两次高峰运聚.梅山组碳酸盐岩和钙质泥岩具7~10MPa的排替压力并发育有49~66MPa的异常超压,从而成为其有效盖层.陵水组储层因浅埋时间长,受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和有机酸对铝硅盐骨架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沉淀,在后来的深埋过程中仍然保持平均14.9%的孔隙率和213×10-3μm2的渗透率,披覆背斜的YA13-1圈闭形成于10.5Ma,远远早于天然气的运聚时间.从而在生、运、聚、保和圈闭、储-盖层演化诸方面奠定了在YA13-1地区形成我国迄今最大气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应用δ13C瑞利分馏模型判断气藏运聚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干酪根生气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动力学瑞利分馏模型,烃类气体稳定碳同位素比值与气源岩和天然气成熟度正相关。因此,可运用甲烷碳同位素比值垂向剖面技术判断气藏的聚集过程。本文运用该技术,不仅发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13-1气田和DF1-1气藏中烃类气体的充填方式,而且还判断出YA13-1气田具有双侧向运聚和DF1-1气田具有单垂向运聚的成藏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分析及流体势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具有多期连续性充注特征.从晚三叠世中期到早白垩世末期,油气不断注入,烃类组分随埋深由低成熟到高成熟,虽可划分为6期,但应为连续充注的一期成藏,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是两个大规模天然气充注时期.用VTFLINC PVT模拟软件计算包裹体流体势结果显示,榆32井是长期的低势区,榆43-8井和榆25井等流体势较高.  相似文献   
9.
该文根据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盐水包裹体观察测试资料,对其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地质分析,重点讨论了盐水包裹体在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除了利用传统的显微镜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外,利用盐水包裹体所记录的成矿流体信息可以进一步探讨成岩作用,从而为储层预测与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临南地区煤型气成藏主控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阳坳陷临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分布广泛,其煤质优良,演化程度适中,具有形成中型煤型气藏的物质基础。该文从煤系地层烃源岩体描述、沉积埋藏及热演化史分析入手,通过有效生气中心确定、优势运聚方向分析、储盖组合研究及藏后生演化的探讨,指出了研究区煤型气藏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从而解释了近期钻探多种依据,并指明了下一步钻探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