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篇 |
轻工业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72篇 |
无线电 | 1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艳秋;陈红汉;王燮培;王彭;苏丹梅;谢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24,(3):787-800+590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运移、聚集非常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运用Riedel剪切离散元模型和完全塑性介质-应力上升函数模型,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Ⅱ区块FI17走滑断裂带油源连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FI17走滑断裂带海西晚期雁列断裂拖曳点深度(h)理论计算值远小于实测值,表明其走滑断裂T张破裂成因,而非R剪切断裂。(2)FI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平均达9~18 km,表明该断裂能够将其下伏埋深10 km以下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输导至上覆奥陶系断(缝)溶体圈闭中聚集成藏。(3)FI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H)自北而南增加,其断控形成油气藏中的原油密度、天然气干燥系数、油气充注期次及各期次贡献度与油源连通性密切相关,表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级别、走向分段性、活动强度和断穿地层不同,控制作用也不同。油源连通性会沿着走向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油气垂向输导效能。 相似文献
2.
应用δ13C瑞利分馏模型判断气藏运聚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干酪根生气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动力学瑞利分馏模型,烃类气体稳定碳同位素比值与气源岩和天然气成熟度正相关。因此,可运用甲烷碳同位素比值垂向剖面技术判断气藏的聚集过程。本文运用该技术,不仅发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13-1气田和DF1-1气藏中烃类气体的充填方式,而且还判断出YA13-1气田具有双侧向运聚和DF1-1气田具有单垂向运聚的成藏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湘东南拗陷是中国南方古生代~新生代叠合盆地之一,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普遍裸露,该拗陷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在野外剖面观测、室内薄片鉴定等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湘东南拗陷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包括: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压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裂缝化作用、溶蚀作用等,以及经历的海底-大陆(淡水和混合水)-浅埋藏-深埋藏-表生等成岩环境.对储层孔隙发育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裂缝化作用、压溶作用、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裂缝化作用及压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白云石晶间孔为重要的孔隙类型,并成为工区最为有利的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4.
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宝云亭气田平湖组储层进行包裹体岩相观察、显微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显微测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古压力模拟等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并结合原油的气相色谱,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综合研究了宝云亭气田多阶段、动态油气成藏与变迁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存在均匀的橙黄色荧光、近蓝色-近黄色荧光之间的渐变色、均匀的蓝绿色荧光、近亮蓝-淡蓝色荧光之间的渐变色和均匀的亮蓝色荧光共5种不同类型荧光光谱的油包裹体,与红外光谱的测试参数CH2a/CH3a和正构烷烃直链碳数Xstd分析结果一致。结合均一温度、古压力、含油颗粒指数、埋藏史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了西湖凹陷宝云亭气田发生了\"两期油和一期气充注,油早气晚,多期成藏,晚期为主,之间还发生了混源和气洗作用\"的复杂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山西组2段包裹体古流体压力分布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分析,将该储层中油气成藏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了6期油气成藏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6期油气成藏时的古压力数据。对山2段6期次古压力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表明,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古压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可将古压力演化划分为气藏形成初期的常压—成藏高峰期超压—成藏期后萎缩形成低压3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计算油气的充注史和古流体势——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分析及流体势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具有多期连续性充注特征.从晚三叠世中期到早白垩世末期,油气不断注入,烃类组分随埋深由低成熟到高成熟,虽可划分为6期,但应为连续充注的一期成藏,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是两个大规模天然气充注时期.用VTFLINC PVT模拟软件计算包裹体流体势结果显示,榆32井是长期的低势区,榆43-8井和榆25井等流体势较高.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埋藏深度3500m以下深层是成熟勘探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在领域,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中浅层有诸多不同之处。对东营北带胜坨地区沙四段9口井50块样品的有机和无机包裹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熟勘探区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四段发生过2期油气成藏:第一期发生在距今39~31.9Ma(对应沙三中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主要为发浅黄色荧光的成熟油充注;第二期发生在距今13~0Ma(对应馆陶中后期至今),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度油充注。油包裹体内的原油密度随埋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地质历史时期多套源岩生成的不同成熟度原油由深部向浅层多期次运移充注和深部高温油藏内的原油再度裂解或气侵有关。储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深部储层物性变差,油气的临界充注条件也变差;通过恢复该区古流体势,探讨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建立了深层油气沿断层垂向运聚及沿连通砂体侧向运聚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埋藏史、热史恢复,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判断出莺-琼盆地 YA13-1气田天然气的母质来自于以Ⅲ型干酪根为主的崖城-陵水组.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埋深在4450m以下的烃源岩,另一个是莺歌海盆地埋深在4700m以下的烃源岩.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出天然气以水溶相在5.8~2.0Ma和2.0Ma至现在期间发生两次高峰运聚.梅山组碳酸盐岩和钙质泥岩具7~10MPa的排替压力并发育有49~66MPa的异常超压,从而成为其有效盖层.陵水组储层因浅埋时间长,受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和有机酸对铝硅盐骨架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沉淀,在后来的深埋过程中仍然保持平均14.9%的孔隙率和213×10-3μm2的渗透率,披覆背斜的YA13-1圈闭形成于10.5Ma,远远早于天然气的运聚时间.从而在生、运、聚、保和圈闭、储-盖层演化诸方面奠定了在YA13-1地区形成我国迄今最大气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于新近纪以来呈现强烈的挤压和逆冲活动,使伊通盆地相应地遭受了挤压而反转,盆地西北缘和东南缘地层被强烈抬升和剥蚀并形成逆冲断层、断褶带及断隆带等一系列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在盆地西北缘和东南缘具有显著差异性:在盆地西北缘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该带可能是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具备良好成藏条件,油气勘探重点应在褶皱带浅层和逆冲断层下盘;在盆地东南缘尖山和万昌等构造带则形成拱张性断隆带,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应该寻找深层和构造带斜坡部位的油气藏。反转构造的成因主要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弧后扩张作用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挤压作用,还与盆缘刚性块体隆升及侧向挤压作用有关,盆缘刚性块体的分布位置及隆升强度对盆地反转构造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反转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临南地区煤型气成藏主控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阳坳陷临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分布广泛,其煤质优良,演化程度适中,具有形成中型煤型气藏的物质基础。该文从煤系地层烃源岩体描述、沉积埋藏及热演化史分析入手,通过有效生气中心确定、优势运聚方向分析、储盖组合研究及藏后生演化的探讨,指出了研究区煤型气藏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从而解释了近期钻探多种依据,并指明了下一步钻探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