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59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黄桥地区烃源岩进行封闭热模拟实验,获得了不同成熟度的系列样品,对实验的液态产物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将未抽提与抽提的样品进行开放热模拟实验,探讨其二次生烃的动力学特征。随着热模拟温度的提高,烃源岩二次生烃活化能的分布逐渐后移,活化能整体增大。未抽提样品中残留有初次生烃的产物,其二次生烃起始温度低于抽提样品。由于未抽提样品中的残留烃在加热过程中进行了二次裂解,未抽提样品的活化能在36~50kcal/moL之间存在一个独立的小峰,而抽提的样品基本没有。溪1井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的生烃史模拟,表明其二次生烃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在新近系沙湾组分布有轻质油油藏,前人研究认为轻质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根据车排子地区轻质油的物性、含氮化合物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参数变化特征来综合分析该区油气的运移,指出研究区轻质油具有从西南向东北运移的趋势,轻质油应该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东南部的侏罗系烃源岩,并探讨了油气成藏模式,对该区油气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和什托落盖盆地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侏罗系烃源岩中多环芳烃分布广泛,两环芳烃至六环芳烃以及七环芳烃均有分布,单体芳烃主要以四环芳烃和五环芳烃的含量较高,其次为两环芳烃和三环芳烃。研究还表明煤和泥岩的多环芳烃分布极易受沉积相差异发生明显变化,比如侏罗系八道湾组泥岩菲、荧蒽、芘、艹屈、苯并荧蒽与苯并[e]芘的丰度均较高,西山窑组泥岩苝的丰度明显偏高于其余化合物;而八道湾组煤中蒽、芘、苯并[a]芴以及苯并荧蒽丰度较高,西山窑组煤中苯并荧蒽、苯并[e]芘和苯并[a]芴的丰度偏高。另外煤的萘与二苯并噻吩成熟度参数值明显高于泥岩,并且与Pr/Ph值和δ13Caro值呈正相关,与四环芳烃和五环芳烃参数值呈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多环芳烃比值极易受到有机相类型差异分布影响,仅菲的参数值差异小,泥岩RC值与实测RO值相近,二苯并噻吩/菲值与Pr/Ph值关系和OF/(OF+F)值与SF/(SF+F)值关系反映了侏罗系浅湖相至河流相或三角洲相为开阔水体的弱氧化—强氧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包裹体技术在春风油田稠油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稠油油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降解严重,导致该区的稠油油源对比成为难点。通过试验手段分析稠油储层中包裹体的主成分,将其与稠油储层游离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结合碳同位素分析,确定春风油田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风城组或下乌尔禾组,油气在聚集成藏前就已经遭受了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成藏之后继续遭受降解,部分井区还存在后期充注现象。  相似文献   
5.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和斜坡带3排构造带,受溱潼凹陷构造带的控制,油田呈条形分布特征,北汉庄油田分布在外斜坡带。通过对北汉庄油田的原油和烃源岩的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关参数与浓度的分析,结合常规的地质—地球化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溱潼凹陷的北汉庄油田的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汉庄油田的原油可以划分为2类:第一类原油分布于垛一段与阜三段,主要来源于深凹带阜二段烃源岩;第二类原油分布在阜一段,主要来源于深凹带阜一段烃源岩。含氮化合物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分析表明,油气沿砂体自深凹带向北汉庄油田运移,运移趋势明显,再根据深凹带烃源岩生排烃史、断层封闭史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分析,阜二段烃源岩在戴南组末期开始生烃,新近纪达到生烃高峰,与油气成藏期有较好的匹配关系,三垛组运动以后,断层垂向封闭性较强,阜二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阜三段的砂体自深凹带横向运移至北汉庄地区聚集成藏,形成了以岩性构造油气藏为主的圈闭。  相似文献   
6.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沙四段油藏的形成历史。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始于沙二段沉积末期,主要时期为沙一段沉积后期到东营组沉积中期,由于构造抬升,至东营组沉积末期(28.8 Ma)可能存在间断;第二期油气聚集从馆陶组沉积初期到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期。油气成藏时期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是相一致的。由此推测,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源的相对贡献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与油源断层及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溱潼凹陷低熟油中不同类型饱和烃生源标志物的分析认为,其生源构成具有多源复合型特征,高等植物和菌藻类微生物是该凹陷低熟油最重要的成烃母质,分别占生源构成的40%~70%和12%~40%.另外根据不同层位生油岩与低熟原油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研究区低熟油的主要油源。  相似文献   
8.
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矿物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油饱和带(油层)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水层),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60~140℃)表明,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这说明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继续发育,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同样,方解石、白云石在含水饱和带及低含油饱和带与高含油饱和带相比也较发育;粘土矿物伊利石也具有此特征。但长石的溶蚀却在含油饱和带中明显高于含水饱和带,这说明石油充注改变储层孔隙中矿物生长的微环境(矿物成分、pH值、Eh、CO2分压及其他孔隙流体性质),从而对其成岩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成藏流体历史分析——以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坳陷三马地区沙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对包体流体状态的分析表明,成藏流体具有高密度,高矿化度的性质,被捕获时的温度约为110-140℃,成藏流体的主要充注时期在明化镇组沉积期,距今为10-4Ma之前,充注成藏后的小幅度构造抬升中可能使原称油水界面以下的地层水矿化度发生变化,导致现今储集层流体矿化矿比包裹体流体矿化度明显下降。图5表2参6(钟宁宁摘)。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英南2气藏成藏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南2凝析气藏的非常规盖层———致密钙质胶结砂岩的形成机理。这种致密砂岩孔隙中钙质胶结物共有两期,早期方解石阴极发光下发出桔红色光,晚期发出桔黄色光,早期方解石被晚期交代。碳酸盐岩胶结物微区和全岩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钙质胶结物碳同位素组成表现出与生物成因有关的负值,δ13C分布在-7.17‰~-9.06‰,氧同位素组成具有淡水渗流成岩的特点,δ18O分布在-12.44‰~-21.85‰,这说明致密砂岩是“与烃类相关的成岩作用带(HRDZs)”的产物。HRDZs的形成是烃类缓慢渗漏遭受生物降解的过程,它使气藏的天然气组分的成分和同位素组成产生了分异。该气藏是特殊的下生上储、早期散失、晚期聚集成藏的次生凝析气藏,成藏过程伴随着圈闭致密性的逐渐加强,气藏的成藏过程是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