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7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多基于多井解释和沉积模式分析,丰富的三维空间地震信息未能有效地参与约束建模过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构型界面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目的层油藏位置与构型界面相关的地震平面属性,将平面属性转换成二维图形,利用数学形态学将条状的构型界面转化成线状界面,再通过人工或霍夫变换方法拾取线段性界面,实现界面的数字化,然后将这些二维线段插入到油藏模型中,最终建立含构型界面模型。海上高品质地震资料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所构建的构型界面为垂直界面,简化了实际界面的空间产状,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思路。以渤海Q油田为例,详细阐述了构型界面建模的过程。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构型界面建模方法为非均质复合砂体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和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层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已成为海上S油田目前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对研究区单井隔夹层进行了识别,并对不同级次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夹层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单一河口坝砂体间的夹层主要是由坝间泥岩和废弃河道充填构成,而河口坝内部夹层是由两期增生体之间的细粒沉积构成;单砂体间的夹层分布连续,对砂体具有较强遮挡能力;而坝内夹层连续性差,对砂体的遮挡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3.
从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古地貌及沉积动力学分析,对渤海湾盆地A油田沙一、沙二段混合沉积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油田沙一、沙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同时发育鲕粒滩、生物碎屑滩、碎屑滩和混积滩,同时期存在的多种沉积相类型是形成混合沉积的环境条件。根据岩性组合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对研究区混合沉积类型细分为四类:相突变混合沉积、相过渡带混合沉积、以碎屑岩相为主的混合沉积和以碳酸盐岩相混合沉积四种类型,其中以碎屑岩相为主的混合沉积和以碳酸盐岩相为主的混合沉积是研究区主要的混合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4.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中重要的含油气凹陷,近期勘探证实渐新统花港组是当前主力产气层段;截至目前,西湖凹陷花港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还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砂体等时对比及油气精细勘探进程。依据层序地层学结合天文旋回理论,利用小波变换和INPEFA技术对自然伽马曲线进行数学分析得到小波信号曲线、频谱及INPEFA曲线,建立了西湖凹陷花港组年代标尺及高精度层序界面格架。通过小波变换将GR曲线重构成不同阶次的小波信号曲线和频谱,以异常振动和能量团变化趋势凸显层序界面和旋回信息;同时,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技术对GR曲线进行积分处理获得INPEFA曲线,以拐点和正负趋势定量拾取层序界面和旋回特征,将花港组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SQ1—SQ5)。利用频谱分析明确三级层序内部地层叠置旋回,结合小波信号曲线变化特征,可将花港组划分为12套四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H12—H1)。花港组GR曲线的多窗口频谱分析结果表明,5套三级层序发育持续时间介于1 ~ 3 Myr。通过多尺度多方法融合测井技术对缺少岩心和古生物化石区构建多级次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具有一定推广意义,为渐新统花港组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浅水三角洲现代沉积考察分析,结合探地雷达(GPR)资料,对浅水三角洲分类方案和对应的沉积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分流河道弯曲指数和分叉参数,将浅水三角洲分为分叉平直河三角洲、分叉曲流河三角洲、分汇曲流河三角洲和分汇辫状河三角洲4种类型,并建立了各类型的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的控制因素是分流河道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强度。将该沉积模式应用于渤海南部海域BZ25-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砂体内部构型的研究认为:明化镇组下段4油层组2小层(NmⅣ2)时期是低位体系域早期,发育分汇曲流河三角洲,河道间为侧积隔夹层; 明化镇组下段4油层组1小层(NmⅣ1)时期湖平面上升,发育分汇辫状河三角洲,河道间为垂积隔夹层。这为下一步的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6.
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中普遍发育致密带,井上钻遇特征类似于沉积岩的隔夹层.它对潜山储集层、流体系统等的认识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影响了开发井网的部署,但目前针对潜山"隔夹层"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以及野外露头,并引入地貌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太古界潜山"隔夹层"的类型、成因机理及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古界潜山隔夹层可分为构造隔夹层、岩性隔夹层、物性隔夹层3种类型.构造隔夹层的发育模式受控于构造裂缝分布的空间不均一性和后期的风化淋滤程度,发育模式分为似层状和石蛋状,对流体分布影响小,但对井网部署影响大.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变质岩原岩类型及其中暗色矿物含量,发育模式分为块状和层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对流体起到隔挡作用,形成层状或块状油气藏.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储集空间的充填程度,多数发育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油气藏风化壳顶部的"硬壳".该认识有效指导了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储量品质评价和开发井网部署.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震驱动的海上油气田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初期海上油气田钻井少,采用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储层地质建模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海上油气田地震数据较完整,因而有利于探索基于地震驱动的建模方法.通过地震数据体推演储层空间变化规律,再以井为条件求取空间估计参数,进而形成了基于地震驱动的海上油气田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这种以地震数据为主体的建模方法有效利用了地质模式作为建模过程的约束,较好地克服了传统地质统计学的以井为核心且在井少时难以建立较为客观的储层地质模型的弊端,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前期储层地质建模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和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驱油田时移地震剩余油表征方法是将时移地震、测井、综合地质和油田开发动态等信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该方法以时移地震综合研究为基础,描述油藏水驱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进而服务油藏管理,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水驱油田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基于油藏开发单元描述、时移匹配反演处理、油田开发动态信息解释、水驱特征综合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表征与预测的一体化研究流程。该方法在西非某水驱深水扇油田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复合砂体构型样式的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依据标志、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地震约束"的储层细分和对比方法,可以对含油储集层逐级细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等4个级次。由于河流相沉积储层缺少可依据的细分和对比标志层,从而导致了细分对比的不确定性。根据复合砂体构型分类体系将河流相砂体构型样式细分为4大类7亚类,实践证明该方法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63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多期次砂体表现出的强烈非均质性,综合应用井-震数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定量描述,并体现到地质建模和井位部署中,以降低储量风险、落实潜力、优化开发井位、指导ODP方案(整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和决策。岩石物理分析发现,该油田以密度反演为主的拟阻抗可以很好地反映砂、泥岩的变化。通过阻抗体上提取的振幅和相干信息,可以识别平面岩相变化、废弃河道、点坝以及小断层分布。这些信息可以在属性模拟时约束平面渗透率变化。对于强不连续位置,还可以设置虚拟断层以表征砂体内部的不连通性。利用短时窗傅氏变换频谱分解技术以及差异频谱所反映的吸收衰减现象,在频率域通过调谐振幅的成像特征研究了储层横向变化规律,定量求取了砂体厚度,并成功检测了含油气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