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是当前油气勘探的焦点问题,针对沙垒田凸起带流体化学特征及压力系统特征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对沙垒田凸起及其周缘地区上百个地层流体化学数据和实测地层压力数据的系统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地层流体特征,进而讨论了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及其周缘地区新生界分为3个水化学作用带,包括地层水交替自由带、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和地层水交替停滞带;地层水蒸发浓缩作用和泥岩压实排水作用在1300m以浅的交替自由带,而黏土矿物淡化作用主要是在2300m以深的地层水交替停滞带,地层压力系统也与之有一定联系;地层水矿化度呈现出随地层埋深而增大的趋势,在3000m处出现峰值;膏盐溶解是交替自由带和交替阻滞带Na+富集的主要因素,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斜长石的钠长石化、钠长石的高岭石化是研究区地层水交替停滞带的主要水-岩相互作用。通过地层水化学和压力特征以及两者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地层流体的形成机制,可指示油气赋存的层位,对于沙垒田凸起带的油气勘探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沾车地区中生界沉积体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济阳坳陷中生界油气藏日益受到重视。针对济阳坳陷沾车地区中生界缺乏详细地质分层和沉积体系研究、勘探开发受到地震资料解释和层位对比严重限制的实际问题,以该区近130口钻录井、测井层序、古生物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为基础,采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将其中生界划分为下一中侏罗统坊子组、中侏罗统三台组、上侏罗统蒙阴组和下白垩统西洼组4个层位;建立了沾车地区中生代地层充填系列,并识别出主要发育的河流沉积体系(包括曲流河和辫状河)、冲积扇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系统研究了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点、分布和空间演化。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是中国海域重要的油气基地。以琼东南盆地为例,通过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形变与盆地充填耦合的角度,揭示了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地层样式。研究表明,位于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延长线上的琼东南盆地属于夭折型陆缘裂谷盆地,沿中央坳陷带岩石圈拆离减薄形成了细颈带和远端带,盆地裂陷期经历3幕伸展作用,早期断陷幕发育以高角度正断裂为特征的孤立断陷,中期拆离幕发育以低角度拆离断裂为特征的拆离断陷,且拆离断裂作用具有明显自东向西迁移的特点,晚期断-拗幕沉积中心位于凹陷中央。正是由于变形构造活动迁移特征构成了琼东南盆地独特的深部构造格局,进而导致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及地层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其主拆离断裂侧以发育扇三角洲为主,而相向的滚动背斜侧则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这些因素制约裂陷期烃源岩分布以及深部储层展布,进而约束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因此,基于岩石圈非瞬时破裂过程所建立的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深部结构及沉积充填特点认识,对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被动陆缘盆地深层地层样式及沉积充填研究提供可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琼东南盆地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对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解剖,指出中央峡谷体系的"分段性"和"多期次性"特征。通过对该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演化阶段的差异性对比,结合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盆地构造-沉积条件的变化,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的沉积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晚中新世的峡谷蕴育阶段、上新世早期峡谷的侵蚀-充填阶段、上新世晚期峡谷的平静充填阶段和更新世以来峡谷的"回春"阶段。研究表明,晚中新世早期(11.6 Ma)盆地东部的区域性构造变革事件促使了峡谷雏形的形成;上新世早期西北部和北部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南部隆起的遮挡和东部地貌特征等因素控制了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的发育,并将该峡谷限制在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坳陷带内;上新世晚期沉积条件的变化,导致峡谷只在盆地东部发育;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和盆地东部的地貌特征共同控制了中央峡谷体系在更新世的"再次繁盛"。  相似文献   
5.
扬子地区二叠系硅质岩成因分析及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扬子地区2个典型剖面即广元上寺剖面和罗甸纳水剖面的二叠系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扬子板块不同地区不同产状的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存在差异,燧石条带和团块状硅质岩∑REE均小于层状硅质岩的Petro China REE;同一地区不同产状的硅质岩Ce/Ce*相差极小,而不同地区Ce/Ce*存在明显差异。硅质岩与围岩(灰岩和页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页岩的∑REE最高,其次为层状硅质岩,再次为灰岩,最低为燧石条带。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广元地区二叠系硅质岩以生物沉积为主,并有一定的热水沉积物质,其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中下部;而黔南地区二叠系硅质岩是热水沉积为主,混有少量非热水成因的物质,其形成于远离陆源的洋盆环境。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场的研究发现,地层水的总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沙四段矿化度最高,向上逐渐降低。根据地层水中Ca2+和K++Na+含量随Cl-浓度增大而升高的特征,提出该区地层水化学成分来自于地下岩盐的溶解。水型有CaCl2型、NaHCO3型、MgCl2型和Na2SO4型4种,其中,NaHCO3型水的比重大小与地层水矿化度呈反相关关系。垂向与侧向矿化度分布特征表明,东营凹陷内地层水的流动受断裂与沉积砂体的控制。地层水作为盆地流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化反映了盆地内油气运移、聚集的规律。地层水流动样式为盆地内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形成是在区域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由陈南断裂的伸展断弯褶皱和盐-泥塑性层拱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盐-泥层分布、断层活动时的沉积特征、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等因素的差异作用,中央隆起带构造的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在空间上有较显著的差异,可划分为辛镇、东营及梁家楼-现河庄3个构造带。中央隆起带上,油气分布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①断层活动强度由弱变强,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形成次生油藏;②断层的活动强度由强变弱,油气主要分布于下部,多为原生油藏;③断层的活动强度由弱变强又变弱,油气在上下层位均有分布,形成具多套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8.
许多冲积扇沉积中的层序、大层序和盆地充填层序常具渐变特征。通过研究,提供了沉积过程(层序)、短期扇形成过程(层序)、长期扇形成过程(大层序)和沉积盆地背景(盆地充填层序)的证据。这些层序的出现和识别主要取决于整个扇的沉积物特征、沉积过程、沉积物的分布、活动扇沉积区的改变和迁移,沉积事件的规律性以及不受后期洪水再改造。“扇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具有高地和低地毗邻的地形背景” (Denny,1967)。如果冲积扇只依赖于初始断层崖或侵蚀地形而发育,那么就会形成分布有限的、粒度逐渐变细的薄层冲积扇,如果冲积扇是由于断层连续运动所形成,那么就会形成地理上分布较广、厚度较大的冲积扇,即层序和大层序多次叠加而成的冲积扇盆地充填层序。  相似文献   
9.
通过钻井实测储层压力、测井资料计算泥岩压力以及地震资料计算的地层压力的分析,查明了歧深地区超压体系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地层压力结构可划分为静水压力体系、上部超压体系和下部超压体系;平面上,在北大港东翼、歧口凹陷及部分板桥凹陷均显示超压,且在凹陷深部出现明显的2个超压体系;超压体系的出现不仅有效抑制了深层砂体的压实作用,而且对深部油气藏运移和聚集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准确地识别歧深地区超压体系的展布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利用等比例方差体切片技术,发现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梅山组发育有一系列的强振幅地质体。通过对这些强振幅体的精细研究发现,平面上强振幅地质体的规模大小不等,长度约2~15 km,宽度约500~5000 m,整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在强振幅地质体内部发育一系列的小断层系。强振幅体在东西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东部表现为不规则的斑点状;西部表现为条带状。同时,在垂直于其走向的剖面上,强振幅体多表现为“V”或者“U”型的外部形态。这些强振幅地质体主要发育在隆起上的梅山组中,其下往往有断陷期开始发育的隐伏断层,且走向与渐新世末期断层的展布一致。盆地裂后期断层的活化使下伏古近系中的流体向上输导,深部流体沿梅山组内发育的断层系发生水-岩反应和随后可能的流体充注,导致了强振幅地质体的形成。这套强振幅地质体的发现对于琼东南盆地南部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