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宛齐油气藏中38Ar的富集与缺氧流体及挥发分沿大断裂运移有关,吐孜玛扎断裂是流体活动形成的38Ar运移至油气藏的主要通道;而大北油气藏低的38Ar丰度显示了气源就近成藏的特征。大宛齐油气田为原生油气藏,并非后期气侵作用形成。油气藏形成后期,因圈闭封闭能力弱造成气体轻组分沿破裂部分散逸,形成现今饱和程度较低的凝析气藏。大宛齐油气田为下生上储型成藏,三叠系和侏罗系为其主生油层系。在大宛齐油气田的形成过程中,烃类先沿吐孜玛扎断层运移,再从北向南进入大宛齐构造。大宛齐油气藏中的液态烃为中生界淡水湖相沉积有机质在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大宛齐油气田经历了早期与晚期两个充注过程,晚期充注的高-过成熟天然气密度较小因而主要聚集在上方,早期形成的相对高密度的天然气主要聚集在下方。  相似文献   
2.
分形方法对裂缝性储集层的定量预测研究和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隐蔽类油气藏同构造类油气藏一样,目前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领域,而且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隐蔽类油气藏必将是油气储量增长的主要来源。裂缝性油气藏是隐蔽类油气藏中最为复杂、勘探难度最大且产量较高的一类油气藏。为了提高裂缝性油气藏的勘探成功率。以辽河盆地火山岩裂缝油气藏的勘探为例,在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裂缝性油气藏的测井响应特征,利用电导率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等测井方法对裂缝性储层进行测井识别的基础上,引进分形模型方法对裂缝性储层的表征参数——裂缝发育程度和裂缝密度进行了定量预测,从而达到对裂缝性储层的孔隙度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古油藏的确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心观察与岩石薄片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沥青含量丰富,其光性特征显示为石油裂解的残余物,是古油藏存在的直接证据,沥青热演化程度高,如旬探1井的沥青反射率为2.35%~3.15%,换算成镜质华反射率为1.85%~2.35%.根据沥青充填特征、面积系数,并结合电测资料确定的古油层的厚度一般为10~22 m.TOC、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相分析表明,西缘坳陷平凉组自东而西逐渐增厚的泥页岩含有机质丰富,以咸水低等生物的有机质为特征,是中央隆起带古油藏的可靠烃源岩.成藏史分析表明,J2—K1期的埋深加大和古地温升高,导致古油藏石油裂解转化为古气藏;K2—E时期,燕山运动致使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反转,陕北斜坡形成,古油藏被破坏,一部分油气向浅部运移散失,一部分向陕北斜坡高部位运移,可能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要气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苏里格庙气田二叠系盒8段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里格庙气田二叠系盒8段内的主力储集层为一套中砂、粗砂和细砾岩,其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导致了储集层内孔隙演化的复杂性。为了指导该区下一步的深入勘探,本次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对苏里格庙气田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砂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主要受沉积和成岩双重因素的控制。这种方法在该地区的成功应用不仅对在该地区寻找有利储集层提供了指导,也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榆林气田山西组2段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榆林气田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气田之一,其主力储层为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砂体,但该套砂体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受控因素很多,给勘探带来较大困难。为揭示该段砂体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在岩石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先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对其进行了分析,进而采用变量分离法把影响孔隙的因素分为沉积变量、酸性变量和还原变量,并解释了该区沉积相相同的两段砂体孔隙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沉积条件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即无论是否发生溶蚀作用,孔隙都比较发育,其中原生孔隙占有较大比重;在酸性变量较高的区域内,无论沉积条件是否有利,孔隙也都十分发育,但次生孔隙占相当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从源岩条件、储盖条件、远聚条件、成藏作用等几方面分析了川中震旦系吉隆起构造带的成藏机理,认为该区气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底部腐泥型暗色泥岩,其次为震旦系灯影组自生暗色藻白云岩,为早期成油晚期成气,该区最有利的储盖组合是灯四、三段储—下塞武统黑色页岩盖,其次是灯三段中部的云岩段储盖组合;多旋回的构造运动是控制油气运聚的主要因素,油气经过两次继承性运移聚集成藏,该构造带及华莹山构造带是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对几个典型的岩性油气藏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层序界面、有利沉积相带、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作用等因素的控制。一般来说,优质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中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或前缘多期分流河道叠置的部位。它们在有机酸性水形成时期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孔隙及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和胶结物,并产生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8.
苏里格气田天然气运移和气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天然气组分、稳定同位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指出,该气田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气体碳同位素组成偏重;天然气源岩形成于淡水一半咸水沉积环境;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天然气碳同位素(δ^13C1,δ^13C2)具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变重和^3He/^4He值呈略增加的趋势;反映了天然气具有从东北向西南运移的趋势。根据天然气中^40Ar/^36Ar值,计算了石炭一二叠系源岩中K含量的变化范围,初步确定了煤岩生成天然气的贡献率在65%以上,为主要生气源岩。  相似文献   
9.
我国天然气地质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天然气经过近10多年的勘探实践和生产发展,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气田。同时,初步形成了一套包括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地质理论。文中结合天然气勘探的实践,重点阐述了天然气的煤成烃、生物气、无机成因气理论和成藏理论以及富集理论的研究,并对非常规天然气地质理论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浅议我国西北低煤阶含煤盆地煤层气的勘探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国内外实例,分析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在煤层气勘探评价中的作用,认为在低煤阶含煤盆地中进行煤层气勘探很有前景。美国的粉河、尤因塔盆地和我国的铁法盆地的煤阶都为低煤阶,含气量也不高,但都获得了商业气流,勘探见到了成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具有较高的含气饱和度,加之煤层巨厚和渗透率较高,这些有利因素弥补了其它方面的不利。在我国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分布中,西北地区低煤阶煤占了相当的比例,结合实例和分析西北低煤阶盆地的特点后认为:在西北含煤盆地进行煤层气勘探必须重视生物成因气的研究,加强盆地的水动力因素及保存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