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促进科学家群体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科学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制度来激励科学家参与其中;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有待国家科普决策机构采纳实施。但是,这些针对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能否得到认同、支持度如何,却没有经过严格细致的研,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历、职位的科学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发现,科学家对于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内的科普内容认同度很低,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反应平淡。同时科学家所处环境中管理者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对科学家产生的压力较大,而管理者却偏向于否定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3.
4.
本报告是2007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定量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调查.调查方法采用的是小组座谈.选取的调查样本考虑到东中西不同地区,城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居民.访谈的主要内容有公民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对科学家和科学家团体的看法、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以及支持的理由、公民参与科学决策的态度和看法、公民对科学精神的认识等.此外,这项研究也为今后进一步修改调查问卷做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李大光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3,(11):69-71
当代社会,国家安全赖以存在的基础环境正在从原来的国土、资源、军队等有形的东西,转向信息和知识等无形的东西。在信息化时代,任何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都离不开信息。而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机,由于其难以克服的弱点而存在着信息泄密的隐患,此隐患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手机泄密并非虚言手机使用量的增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手机的泄密问题进行关注。可以说,小小手机,隐患多多。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手机产生了这么多的安全问题。仔细分析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一些原因。手机通话状态下的失泄密。从手机的通信原理可以知道,手机… 相似文献
6.
文章回顾了“公众理解科学”概念进入中国15年以来引发的讨论和开展科学素养调查的情况。作者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关注点的差异。文章对调查指标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形态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同时,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中需要改革的思路。建议通过1至2年的努力建立既能够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同时能够进行国内发展趋势的纵向比较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大数据时代对公众理解科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应用技术已经渗透进公众生活的最微小之处,对公众的产生的怀疑已经不能仅仅归结为科学素养水平低或者所谓的"素质低"。美国近些年对科学素养测试题的争论以及科学知识与态度之间的非线性趋势,意味着不能仅依靠主观的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就得出可信结果。大数据为观察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的模式的多种因素,以及对态度的影响的因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文章提出大数据的社会模式以及其他建议,其目的是引发更多讨论。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