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无线电   7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SOPC(System On Programmable Chip)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交叉声路时差法流量计,设计了一款基于FPGA技术的电路系统。描述了所设计的电路系统的组成,给出了IP模块ModelSim仿真测试波形。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采用数字音源、数字无线传输和数字音频功率放大器的高保真无线音频广播系统,可作为室内背景音乐系统。主机使用触摸屏操作,节目源可以是音频文件、FM广播、立体声线路输入,S/PDIF光纤、数字同轴电缆,或是作为USB声卡连接计算机。从机采用高效率数字D类音频功放。主、从机之间用CC8520芯片无损传输数字音频信号。系统易于安装、工作稳定、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EDA仿真软件Multisim对预放大与判断电路进行仿真测试,利用此软件的仿真分析功能测试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同时,借助华大电子九天EDA工具(Zeni),设计预放大与判断电路的芯片版图,进而对版图仿真。  相似文献   
4.
基于环境中压电振动能的收集,提出一种高效的压电收集电路。所提出的电路包括两个压电片、一个基于电感的并联同步开关收集电路(P-SSHI)、一个信号调理电路和一个控制电路。其中一个薄压电片可以为另一个主压电片提供信号。所设计的电路既不需要二极管也不需要复杂的控制信号,可以改善压电能收集能力,并且这种压电能收集电路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使用。基于0.5μm CMOS工艺仿真结果显示所收集的最大功率超过140μW,相对传统的AC-DC电路提高9倍以上,效率效率达到93.1%。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通过多媒体手段,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正弦波振荡器章节的教学中导入演示实验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经历课程实验时可以有机地联结新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工程上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视觉教学素材信息量大,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前导0预测电路(LZA)作为浮点乘加部件关键模块之一,使得浮点乘加部件关键路径的延时大大减小.然而传统的前导0预测算法都是针对无符号数提出的,需要符号检测电路才能进行规格化移位.针对这一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有符号数的LZA算法,避免了符号检测电路所带来的关键路径的延时,更符合浮点乘加部件的设计需求.本文提出的算法已通过...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传感器只能应用在某种特定网络的问题,采用IEEE1451标准的智能变送器接口模型进行电路的软硬件设计.将传统传感器划分为智能变送器接口模块(STIM)与网络适配器(NCAP).在智能变送器接口模块中使用8051单片机对变送器传来的信号进行调理、转换和线性化,实现与网络适配器的通信;在网络适配器中使用ARM处理器对智能变送器接口模块进行控制并对传来数据进行处理,且与各种工业网络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设计动态自重构系统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P核,将其经过处理就可以作为动态重构系统的可重构IP核使用。该方法可降低开发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同时应用动态重构技术的系统层设计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设计使用Xilinx公司新推出的ISE8.2i、EDK8.2i和PlanAhead9.2.7FPGA开发工具,依托XUP Virtex-ⅡPro xc2vp30 FF896-7 FPGA开发板为平台,以其内嵌微处理器为核心搭建了一个可重构系统。该设计有3个重构区域,每个区域有至少两个配置文件,可根据需要在软件程序的调配下实现动态配置。由此系统功能的灵活性和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将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双极结型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图中划分为放大区、饱和区和截止区。然而深度饱和线和纵坐标之间的区域内没有任何特性曲线,属于晶体管的不可到达区,或称为盲区。笔者列举了"模拟电子线路"教材中对饱和区的两种常见标注方法,认为这些标注方法没有很好地区分饱和区和盲区,容易造成学生误解。本文给出了一种更明确的标注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传感器网络技术已与计算机技术一样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接触最广的技术之一。为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在高校开设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并从问卷调查、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平台搭建、教学和考核方式等角度,详细总结了开设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的经验,并希望为相关课程的开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