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无线电   1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10,5(1):84-85
国内外通常把人们接受的社会教育分为两类:一是正规日校教育;二是日校以外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青少年接受的科学教育也不例外,大、中、小学的教材包涵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内容;走出校门,通过各种媒体、参观科普场馆、接受各类培训,特别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学习自认为有用的大量科技知识,这就是接受非正规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09,4(4):45-49
本文探讨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功能定位,并就如何实现其功能及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教给青少年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遵循孩子们的发育特点和成长的规律搞好教育;重视学科知识的普适性和综合性;坚持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而对于如何发挥青少年科学教育资源的作用,作者以科技场馆为例,提出科学教育类场馆的建设,不仅要有展品内容建设方案,也要有展示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3.
科普的境界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09,4(1):89-91
我们都希望能够在本届博览会上看到好于往届的景象,因为在科技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在科技馆里,还是在电视屏幕或科普画廊以及图书架上,我们实在需要越来越多的不断创新的科普产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公众的要求。实现这个目标,不仅是我们对科普产品创作者和生产厂家、出版商的期待,也是我们全体科普工作者的责任。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我们对任何一件(部)科普产品创作的依据、目的和意义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我国的公众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为科学文化总体的不断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传统文化与科技普及,科技普及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素质的评价体系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得科学文化持续不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6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强调,这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据此,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传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徐善衍教授发表文章强调"要重视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为此,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于7月15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与会的专家以"千字笔谈"方式就"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7.
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07,2(4):15-20
从我国和世界的科技馆发展现状,科技馆的建设内容、展教手段、整体建设、社会使命、管理体制以及项目规划和选址等方面阐述了作者对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人文是学科还是科学,理论界至今没有定论。我们可以认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仅在于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为不同的研究对象,而人文虽然不直接研究物质世界和社会体制、政策以及市场交易等,但它始终关注着人类一切活动的理念和价值追求,集中表现为对人类(自己与他人)生命存在和发展意义上的终极关怀。人文的本质特征是人本思想,而不是人本主义。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徐善衍 《科普研究》2012,7(1):19-22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若要持续、健康和更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今后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和评估工作应更突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应立足国情,探索构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体系;应正确处理公民科学素质与科普、社会实践以及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与工作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中的概念界定,科技类博物馆是指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主要展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以及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等内容的博物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馆(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工程技术博物馆等。近10年来,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在增量建设和内容建设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因其涉及学科、行业门类的多样性、管理体制的多头化、运行体制的单一性和展教方式的简单化,使其在运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受到诸多制约。对其现状的厘清和思考有利于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履行和发挥科普场馆的科学传播与普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