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1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162篇
电工技术   314篇
综合类   297篇
化学工业   452篇
金属工艺   116篇
机械仪表   268篇
建筑科学   343篇
矿业工程   173篇
能源动力   64篇
轻工业   696篇
水利工程   112篇
石油天然气   127篇
武器工业   57篇
无线电   4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9篇
冶金工业   118篇
原子能技术   69篇
自动化技术   57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侏罗统烃源岩是东非海岸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对东非海岸盆地下侏罗统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结合其烃源岩发育特征,对烃源岩的成因模式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刻画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东非海岸盆地早侏罗世受区域构造作用影响,形成了狭长而闭塞的海湾沉积环境,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海-局限海或浅海沉积体系;②下侏罗统发育的局限海相泥岩为盆地内的优质烃源岩,其TOC平均为4.2%,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已达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泥岩厚度大且分布广,生烃潜力大;主力烃源岩的发育与展布受其独特的海湾沉积环境影响,由北向南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质量及生烃潜力逐渐变好;③东非海岸盆地发育局限海相沉积型、潟湖相沉积型和三角洲相沉积型3种烃源岩成因模式,其中局限海相沉积型烃源岩是盆地优质烃源岩的主要成因类型,岩性以稳定分布的厚层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总体评价为好烃源岩;④东非海岸盆地最有利的生烃区带位于鲁伍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深水沉积的中心区域。该研究结果可为东非海岸盆地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发育浅海陆架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频繁的沉积及改造作用使得扇体内部小层难以对比,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复杂。基于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INPEFA分析技术,对海底扇砂体进行了小层划分,综合波阻抗岩性反演结果,对海底扇砂体沉积微相及演化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东方区黄流组一段II气组自下而上可分为IIb-1、IIb-2和IIb-3三个小层,主要发育海底扇相中扇的水道(带)、堤岸、席状砂三种沉积微相。在构造背景及物源供给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海底扇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微观古地貌。通过对IIb扇体的沉积古地貌分析,识别出限制型侵蚀-充填-溢出和非限制型漫流两种沉积模式,认为微古地貌控制了沉积中心、沉积物搬运路径、海底扇沉积微相展布及沉积演化。该研究成果可用于精细储层预测,并指导后期钻井的部署与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失超保护系统转移并消耗失超状态下超导磁体中储存的巨大能量,使其免受损坏。为了满足CFETR失超保护系统的设计需求,文章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  方法  介绍了失超保护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动作逻辑,分别描述了纵场线圈(TF)失超保护单元以及极向场/中心螺管线圈(PF/CS)失超保护单元的系统设计参数。  结果  对当前所设计的两种不同方案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失超保护开关的拓扑结构、开关动作逻辑以及其他部件的设计需求。  结论  对于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由于成本低、占地少、技术相对成熟且可行性高,电流人工过零关断的机械式直流开关作为首选方案。考虑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机械开关和固态开关相结合的混合直流开关作为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型发动机燃油增压泵机械密封组件石墨环断裂以及增压泵漏油口"冒白烟故障",进行故障排查、原因分析和试验验证,发现石墨环断裂的根本原因是滑油管路三通管接头节流嘴拧入过深造成引射作用,导致增压泵的滑油供油量减少甚至出现中断,进而导致机械密封组件在高转速干摩擦下出现异常高温,造成石墨环受到静环座异常径向热膨胀力进而断裂;机械密封组件失效后,发动机滑油系统内部油气泄漏,出现"冒白烟"故障。针对滑油供给问题,提出改进发附机匣节流嘴位置的措施,经过流量试验和整机试车验证及大量改进产品的验证,证明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自制CaO和MgO膨胀剂的掺加对C60自密实混凝土力学、变形性能及基本徐变的影响,并将徐变测试结果与fib 2010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 CaO膨胀剂、6% (CaO+MgO)膨胀剂和10% (CaO+MgO)膨胀剂的掺加对C60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较小,但会显著降低混凝土自收缩,并增大其基本徐变变形;混凝土的徐变度和徐变系数基本随着膨胀剂总掺量或CaO膨胀组分掺量的提高而增大;当CaO膨胀剂掺量较低时,混凝土徐变度实测结果与fib 2010模型计算结果吻合度较好,CaO膨胀剂掺量较高时,混凝土徐变发展趋势明显高于模型计算结果,复合掺加MgO膨胀剂后,随着持荷时间的延长,混凝土徐变进一步增加.对于CaO膨胀剂掺量较高以及复合掺加MgO膨胀剂的混凝土,有必要研究膨胀对徐变随时间发展系数的影响,进而对模型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6.
轮胎设计包含轮廓设计、花纹设计和胎侧设计3部分。当其各自独立时容易出现数据孤岛,很难做到唯一数据源及数据协同。当上游轮廓设计数据发生更改时,下游数据无法及时捕获准确数据则容易造成设计错误,且设计迭代优化极易延长产品开发周期。提出一种基于CATIA的轮胎产品设计数字化模型搭建方法,主要包括产品装配对应部件结构搭建、设计数据参数定义及关联设计、底层模板开发及调用3部分。通过参数设计及参数驱动功能,可提高产品装配精度,缩短轮胎开发设计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设计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改善城市布局、集约节约土地、实现存量用地的内部潜力挖掘,广州市增城区开展了"三旧"改造地块标图建库工作。为此,全面调查了辖区内旧城镇、旧村庄、旧工厂的具体位置、范围、面积及土地利用现状等,结合外业实测"三旧"红线数据及统计资料,利用Arc GIS及Python编程语言,建立并完善了"三旧"改造地块标图建库及动态调整数据库,该标图建库工作极大助推了"三旧"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针对研制并改进新一代汽阳极多管碱金属热电转换装置(AMTEC)需要准确计算汽阳极多管AMTEC内的辐射和导热损失,以PX-3A型装置为分析对象,利用RadCAD软件计算了装置内各辐射面之间角系数,角系数计算结果满足完整性要求;以此角系数作为输入数据建立了装置辐射与导热模型,计算了不同负载电阻下装置的输出功率、负载电压和BASE管冷端温度等参数,结果表明计算值与文献实验值相吻合,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最后对不同热端温度对转换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推荐装置热端运行温度为1123 K。  相似文献   
9.
针对兰新二线无砟轨道修建后道床板混凝土出现的早期开裂等耐久性问题,在室内进行1:1足尺模型试验,利用人工气候模拟箱模拟西北地区的大温差恶劣环境,从早期水化热温度场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及变形等方面研究无砟轨道道床板混凝土开裂机理,建立道床板混凝土水化温度场与西北地区大气温度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水化热温度场,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温差恶劣环境是导致道床板开裂的主要原因,道床板温度场与环境温度呈周期变化,越靠近道床板表面温度梯度越大,越容易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10.
目前消费者对葡萄酒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国产酒与迚口酒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国产酒的质量安全对我国葡萄酒产业诚信体系和品牌形象的建立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国现行法规标准对葡萄原料及葡萄酒加工中影响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迚行分析,包括:食品安全有关的基本质量要求、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污染物质、食品添加剂、致病性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等,幵根据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阐述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标准和技术两方面为我国葡萄酒质量安全的改善提出了参考建议,以期为加强我国葡萄酒质量安全管理和体系健全,促迚葡萄酒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