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无线电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大鼠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内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ase)的超微结构分布.取成年SD大鼠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组织,按硝酸铅法进行酸性磷酸酶电镜酶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透射电镜下ACPase阳性反应物仅见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内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上.通过延长孵育时间和改变固定条件(戊二醛浓度为0.5%)在脉络丛上皮细胞内的高尔基复合体扁囊和囊泡中也观察到了ACPase阳性反应物.各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酸性磷酸酶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文中讨论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ACPase的分布特征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2.
应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大鼠中脑水管室管膜的超微结构特征。发现中脑水管壁具有平行走向的纵嵴,腔面被覆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上皮细胞游离面可见大量纤毛、微绒毛及分泌泡;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浆内细胞器分布具有明显的极性特点。通过超微结构研究,认为大鼠中脑水管不仅单纯是脑脊液引流的通路,而且还具有主动参与脑脊液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对第三脑室室管膜上巨噬细胞迁移过程进行不同时相的扫描电镜观察,结合透射电镜分析其细胞类型及相应功能。结果示第三脑室内存在室管膜上巨噬细胞,此类细胞胞体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伸出多个舌状和指状伪足,其迁移的全过程是首先在室管膜表面形成穹窿样隆起,继而推开室管膜上皮细胞间隙,露出胞体,继续向外游走,最后完全游离在脑室腔内。透射电镜下该细胞呈长卵圆形,核大,异染色质多,细胞器较少,具有单核吞噬细胞的形态特征。本文在超微结构水平清晰地观察到第三脑室室管膜上巨噬细胞迁移过程的不同时相,并为进一步探讨其功能提供了超微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用常规透射电镜及草酸盐-焦亚锑酸盐技术原位固定细胞内钙,对豚鼠脊髓前角细胞内的钙分布进行超微定位,探讨钙稳衡改变在免疫介导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模型组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见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紊乱等.神经元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在运动神经元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池和线粒体内室可见数量不等颗粒状电子致密的钙沉积物.线粒体内室内钙沉积颗粒与线粒体肿胀的程度相关.星形胶质细胞内肿胀的线粒体内室及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池内也可见电子致密钙沉积颗粒.因此认为,钙稳衡失调参与了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5.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大鼠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细胞及其在分泌和吸收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特点,并分析其与脑脊液循环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大鼠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主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其柱形细胞游离端具有纤毛和微绒毛,因其多寡不同,又分为纤毛上皮细胞和无纤毛上皮细胞,其中纤毛上皮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但二者游离面皆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微顶浆分泌现象及吞饮小泡。以上结果提示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细胞可能在脑脊液的分泌和重吸收过程中,发挥积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病变特征,将新鲜的猪脊髓前角匀浆加佐剂注入Lewis大鼠的背部皮下,每月一次,连续四个月。在最后一次免疫后2个月,灌注固定取材。制作超薄切片,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突起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发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丢失。残存神经元的核周体内有排列紊乱的神经丝异常聚集,构成有界膜包绕的球形或类圆形包涵体,其突起内还有大量线粒体和溶酶体聚集。其次,尚可见线粒体变性及高尔基复合体扁囊和粗面内质网池的扩张。因此认为,在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神经丝的异常聚集可能与神经元的变性、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猪脊髓前角匀浆免疫后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显示:免疫后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见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胞浆基质及细胞器致密化;有髓神经纤维内神经丝局部积聚、大量线粒体及溶酶体聚集;前根及坐骨神经大的有髓神经纤维轴索萎缩,髓鞘结构保存相对较好。以上结果提示自身免疫机制能诱导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损伤,轴浆转运异常可能参与其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大鼠侧脑室及其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大鼠侧脑室及其脉络丛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功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侧脑室壁室管膜上皮细胞游离端呈不规则多边形,可见纤毛及微绒毛,偶见分泌泡,脉络丛上皮细胞游离端微绒毛及分泌泡丰富,纤毛光见,可见、丛上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侧脑室壁及脉络丛上皮均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但二类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明显有别,室管膜上皮表面可见纤毛及微绒毛,分泌泡少见,脉络丛上皮游离端微绒毛丰富,常吻合成迷路样网,微绒毛的顶端膨大,形成微顶浆分泌小泡,胞浆内细胞器丰富,大鼠侧脑室壁及脉络丛上皮超微结构的差异反映二者功能的不同,本研究认为侧脑室脑脊液分泌的主要部位是脉络丛,其分泌的方式除脉络丛上皮细胞的主动运输功能外,可能微顶浆分泌法是侧脑室脑脊液形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