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篇 |
完全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一般工业技术 | 10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建筑物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并结合中国国情特点,提出了一些有关我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连续回热型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吸附式制冷技术的最新发展,讨论了连续回热型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循环的分析方法,并对其COP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3.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综合能效评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全年运行在制热模式,机组能效比受室外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热水需求量通常还会随季节和用户用水习惯而有所差别,仅仅用名义工况下的机组运行能效比,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其实际的节能效果.这里主要针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分布较为集中的长江沿线及以南地区,结合各地区气象条件及用户实际应用情况,引入全年综合运行工况来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实际能效进行评定,确定更合理的评价标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全年综合运行工况作为参照工况点对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进行综合能效评定更加客观严谨.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能源定义及其与冷热电联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布式能源和冷热电联产是一系列能源技术的集合.在美国和欧洲,这些技术方兴未艾;在国内,不少示范工程已经建成或在建.这些技术已经渐渐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然而,在不同的机构或组织中,采用不完全相同的标准和名称来定义这些技术.术语使用的混乱对分布式能源和冷热电联产的研究、统计、立法等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最终将阻碍这些有前途的新型能源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各种权威定义及影响定义因素的分析,得出一个基本一致的分布式能源定义,并阐明了其与冷热电联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小型渔船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远洋渔船带有制冷装置,而100吨以下的中小型渔船因其柴油机的限制,无法安装压缩机式制冷机。出海作业时,均需携带冰块做渔产保鲜。本文介绍压缩式渔船制冷的现状,回收渔船尾气余热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吸附制冷的冷冻水系统,吸附式制冰系统等实验装置。其中吸附式制冷系统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吸附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及热力学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化工吸附,吸附热力学及Polanyi吸附位势理论的基础上,介绍吸附制冷基本型循环,推演其参数坐标图,进而分析,给出其主要性能指标的热力计算,然后以热力学的逆卡诺循环和内可逆三热源循环模型为指针,对此制冷循环进行考察。并结合热力计算对其热力学完善性做出评价,从而给出了吸附制冷基本型循环合适的热力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8.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研究热点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中的设备选型、系统能量管理、评价准则和分析方法以及新技术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这4个方面的研究热点进行概述。设备选型和系统能量管理是影响联供系统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决定因素,是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的重点问题;各种评价准则和分析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适用场合,发展出一套统一的评价分析体系是今后的研究趋势;随着各种新技术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诞生了许多新型的冷热电联供系统,这将是今后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余热驱动的吸附式汽车空调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吸附式制冷的环保特点进行了论述。对汽车发动机的运行进行了能量分析。设计建造了用于发动机排气余热能量回收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该系统用燃烧器排出的烟气模拟发动机的排气,采用活性炭/氨作为工质对。对该制冷系统进行了分布参数的仿真计算,并进行了实验。该系统的COP可以达到0.11,可以有效的回收发动机排气的余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