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噪声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实验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应激反应的理论等方面对噪声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变化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讨论。对动物和人的研究表明,在长期噪声暴露条件下产生了心、脑血管的功能调节障碍,出现脑血管和冠状血管收缩、脑的血流量减少和心肌缺血。噪声作为一种应激源还会引起各种与应激有关的激素增高,从而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得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在长期噪声曝露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包括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肮缺血、病理性心脏变形及眼底血管硬化等)。以上研究提示,噪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慢性噪声暴露对听觉中枢的影响,本实验采用7只豚鼠进行连续噪声暴露,强度105dB(A),每天8小时,暴露45天后断头处死,立即取上橄榄复核及下丘制作电镜标本观察,发现神经细胞和树突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线粒体气球样变或膜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糖原颗粒脱落,滑面内质网肿胀扩张,细胞间质水肿,突触小泡减少,细胞核仁靠边,核染色质减少。神经纤维髓鞘板层分离、肿胀和断裂。细胞内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增多。实验结果表明,慢性噪声暴露可引起听觉中枢神经细胞内亚微结构、神经纤维及神经细胞本身的病理改变,其中以线粒体的变化最为明显,多… 相似文献
3.
感受和辨别声音是听觉系统的两个基本功能,对信息的传递、分析来说,辨别功能更为 重要。因此,要全面评价环境因素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必须同时了解两者的变化。本文采用 调制重复短声诱发的慢反应阈值(SCR)作为指标,观察了在安静状态和75、80、85、90、95 dB(A)5种强度白噪声掩蔽下,豚鼠的听阈和频率辨别阈(△fr)的变化。实验动物为耳廊反射 正常的成年豚鼠。主要结果如下: 一、在掩蔽声持续作用下,50min以内测定的△fr相差甚微,51~60min测定,△fr的增 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刺激强度等于听觉阈值时,△fi明显高于阈上刺激测定的结果,阈上5~ 2…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调频法,以体重为300~500g听觉正常的成年豚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声压级、不同中心频率的窄带噪声以及白噪声掩蔽下,所引起的频率辨别阈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当调频刺激器载波频率为1000pps时,85dB(A)以下的掩蔽声对豚鼠也△fr的影响,虽然是随掩蔽声级的增加而增加,但影响不大,P>0.05。但当掩蔽声级在90dB(A)以上时,对刺激器各载频250、500、1K,2K,4K等所产生△fr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P≤0.0001;二、用带为100HZ的窄带噪声及20—2000HZ的自噪声作为掩蔽噪声其声压级定在90dB(A),窄带噪声的中心频率选为500,1K、2K、… 相似文献
5.
6.
7.
文章从实验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应激反应的理论等方面对噪声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变化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讨论.对动物和人的研究表明,在长期噪声暴露条件下产生了心、脑血管的功能调节障碍,出现脑血管和冠状血管收缩、脑的血流量减少和心肌缺血.噪声作为一种应激源还会引起各种与应激有关的激素增高,从而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得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在长期噪声暴露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包括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病理性心脏变形及眼底血管硬化等).以上研究提示,噪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梁之安教授的新著“听觉感受和辨别的神经机制”一书,最近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除简要介绍听觉的基础知识外,着重探讨听觉对声音感受和辨别的神经过程及其有关的机制。本书的内容主要立足于上述领域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进展,进而对其神经机制进行分析和讨论。作者从事听觉与生理声学等领域的研究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甲苯致听力损害已散见有报道,但各家均以甲苯性听力损害仅有耳蜗诱发电位的变化,而脑干诱发反应无明显改变为据,认为此类损害部位主要以耳蜗为主。本实验以豚鼠听觉脑干诱发反应探讨甲苯所致听力损害的听觉传导路变化。实验选作重430~500g(471±25.14g)耳廓反射正常,短毛白色雄豚鼠10只,以4%戊巴比妥钠,按40mg/kg的剂量麻醉动物,在颅顶中线上冠状缝后约0.9cm处硬膜外安装脑干诱发反应记录电极,参考电极位于颅顶中线上冠状缝前约1cm处硬膜外。于安装电极后第4天起,每日上午给动物颈背部皮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