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国寒冷地区矿山受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岩石内部因不均匀胀缩而产生裂隙,同时裂隙间水分冻胀使得裂隙扩大,造成岩石破坏,进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含水率砂岩的抗拉特性,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0,10,20,30次)下不同含水率(0,35%,70%,100%)砂岩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同时进行声发射监测,分析了含水率和冻融循环作用对砂岩抗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当砂岩含水率小于35%时,砂岩抗拉强度降低幅度较为缓慢,含水率大于35%时抗拉强度降低幅度变快。② 砂岩声发射信号峰值频率分布有明显频带特征,含水率增大会使砂岩声发射信号峰值频率主要集中区延后出现。③ 随着冻融次数增多,非完全饱水砂岩的声发射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峰值不断降低,完全饱水砂岩的声发射信号减少且声发射振铃计数峰值呈先升后降趋势,含水率相同的砂岩声发射信号低峰值频率从50 kHz降低到10 kHz以下,其中冻融10次时砂岩加载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以峰值频率小于20 kHz的低频信号为主,冻融20次后砂岩声发射信号峰值频率降到10 kHz以下。④ 砂岩整个加载过程以低频低幅值声发射信号为主,主要发生小尺度破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未知声源信息和传声器空间位置的情况下,利用盲信号分离的方法实现语音增强。通过把基于信息论的信息最大化算法推广到频域,使得时域的卷积混合问题转变为频域的瞬时混合问题,进而就可以在每个频段分别进行独立分量分析,分离效果有明显改进,算法收敛性也得到提高。为了克服在频域中实现盲分离时所固有的位序不确定性和比例缩放问题对分离性能的严重影响,采用聚类的方法对每个频率段的分离结果进行排序。对真实环境中录制的语音、音乐混合信号和语音、语音混合信号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离之后使语音的信噪比提高了10-15dB,很好地实现了语音增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在基于消息传递的并行模型中,通信密集型的应用通常存在大量进程切换的问题.针对集群环境中大量的周期性地进行全局同步操作的应用,传统采用的等待阻塞策略由于没有考虑到应用的特殊性而效果不太明显.本文提出了适合于此类型应用特点的新策略,即一方面在同步点采取阻塞进程抢占策略,另一方面在周期内采取固定时间等待阻塞策略或者应用级的等待阻塞策略.通过基于离散事件的模拟器,对该策略和其他策略进行了模拟比较,结果说明无论从CPU占用时间和系统响应时间该策略都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工作站集群系统中调度周期性Barrier并行应用,若采用不加修改的本地调度器或只采用Spin-Block策略的调度器,则所获得的性能距离最佳性能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并且不能很好地扩展到多个应用同时运行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Preempt-Block策略以解决一致状态的获取问题,而利用Spin-Block策略维持一致状态.上述二者相结合的策略使得系统的CPU占用时间和应用的响应时间都接近最优化,并适用于多个Barrier应用同时执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我国寒冷地区矿山受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岩石内部因不均匀胀缩而产生裂隙,同时裂隙间水分冻胀使得裂隙扩大,造成岩石破坏,进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含水率砂岩的抗拉特性,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0,10,20,30次)下不同含水率(0,35%,70%,100%)砂岩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同时进行声发射监测,分析了含水率和冻融循环作用对砂岩抗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砂岩含水率小于35%时,砂岩抗拉强度降低幅度较为缓慢,含水率大于35%时抗拉强度降低幅度变快。(2)砂岩声发射信号峰值频率分布有明显频带特征,含水率增大会使砂岩声发射信号峰值频率主要集中区延后出现。(3)随着冻融次数增多,非完全饱水砂岩的声发射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峰值不断降低,完全饱水砂岩的声发射信号减少且声发射振铃计数峰值呈先升后降趋势,含水率相同的砂岩声发射信号低峰值频率从50 kHz降低到10 kHz以下,其中冻融10次时砂岩加载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以峰值频率小于20 kHz的低频信号为主,冻融20次后砂岩声发射信号峰值频率降到10 kHz以下。(4)砂岩整个加载过程以低频低幅值声发射信号为主,主要发生小尺度破... 相似文献
8.
李忠宝;王峰;宗元春;苗浩禹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4,(5):7-11+16
试验研究了初始损伤与硫酸盐腐蚀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的性能变化,建立了典型井壁混凝土硫酸盐腐蚀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腐蚀时间井壁混凝土的承载力与裂缝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在初始损伤与硫酸盐腐蚀共同作用下,随着腐蚀龄期的延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弹性模量基本降低;混凝土的初始损伤越严重、腐蚀溶液浓度越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增幅越小,降幅越大,弹性模量降低速率及降幅均越大;所建立的模型对井壁混凝土的腐蚀情况预测结果相对较好,受腐蚀井壁混凝土在受竖向压力破坏的过程中,裂缝朝着井壁外侧发展,破坏前内侧井壁混凝土并无征兆,危害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问题,分析了1993—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规律,利用BP神经网络决策实验室(BP-DEMATEL)模型对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将其分为驱动型因素及特征型因素,并揭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993—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及单位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总水足迹为27亿m3(蓝水占比57%),单位水足迹为1122m3/t,与前期高点相比分别下降38%(较1994年)和21%(较1993年);气温、相对湿度和灌溉面积为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驱动型因素,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为关键特征型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地下开采工况下既有冻融边坡的稳定性,本文利用 3DEC对不同冻融次数下既有边坡的采动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从位移、应力、塑性区、安全系数和能量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地下开采速度和冻融次数对边坡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坡面位移及应力增大;空区顶板垂直应力以煤柱为中心呈现对称式分布,当开采速度由 30 m/步变为50 m/步时(开采200 m),顶板最大垂直应力从10 MPa增大到30 MPa.冻融边坡表面的张拉破坏范围会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边坡安全系数随冻融次数增加而减小,在冻融 20 次后存在失稳风险.冻融边坡的重力势能与耗散能受冻融次数影响较小,且当冻融次数相同时对开采速度变化不敏感;而冻融边坡释放的动能随冻融次数增多而增大,且当冻融次数增多时,不同开采速度下释放的动能差距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