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4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35篇
电工技术   300篇
综合类   420篇
化学工业   616篇
金属工艺   302篇
机械仪表   402篇
建筑科学   356篇
矿业工程   350篇
能源动力   137篇
轻工业   480篇
水利工程   209篇
石油天然气   257篇
武器工业   53篇
无线电   3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4篇
冶金工业   270篇
原子能技术   69篇
自动化技术   445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0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乙烯/空气的旋转爆轰传播特性,采用OpenFOAM7中rhoReactingCentralFoam求解器,以及乙烯/空气21组分36步基元化学反应模型,对旋转爆轰传播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预混气各组分的质量分数,验证了基元反应在旋转爆轰的可适用性,研究了当量比对旋转爆轰波的影响,分析了旋转爆轰燃烧室的流场结构、压力增益和燃料比冲。研究结果表明:在当量比0.7~1.1范围内旋转爆轰波能够自持传播,其传播模态均为单波; 在来流总压0.6 MPa和总温300 K时,压力增益均保持在30%以上,且随当量比的增加旋转爆轰波传播速度、阻塞比、压力增益以及燃料比冲均增大,速度亏损逐渐减小,但随着当量比的增加其增长速率和降低速率呈下降趋势; 爆轰波稳定传播时,中间产物OH集中在爆轰波后方和斜激波下游,反映了化学反应阵面的形状。爆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爆轰波扫过后压力过高,新鲜燃料无法供应,导致温度曲线图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聚四氟乙烯(PTFE)的温度引发相变特性对铝?聚四氟乙烯(Al?PTFE)反应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开展准静态拉伸实验和断裂韧性实验,使用ASTM E1820单试样法中的归一化数据简化技术,对Al?PTFE的弹塑性断裂韧性进行J积分分析,结合试样断面微观形貌分析,明确了温度对Al?PTFE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Al?PTFE反应材料强度降低,断裂韧性增大,屈服强度和断裂韧性在跨越相变温度后呈现明显的突跃变化,裂纹扩展模式由脆性断裂转变为延性断裂。当PTFE处于结晶相Ⅱ状态时,能够拉伸形成的PTFE纤丝较少,而当温度升高,PTFE晶相向Ⅳ和Ⅰ状态转变时,稳定成形的PTFE纤丝能够通过局部塑性变形有效耗散外部能量,并依托缠绕桥接使裂纹尖端发生钝化,阻止裂纹扩展,从而提高材料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龙香芋酱贮存时通常会产生油脂析出的问题,提高龙香芋酱体的稳定性,优选单硬脂酸甘油酯、改性大豆磷脂和磷脂等三种乳化剂,以酱体离心出油率为参考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出最佳的龙香芋酱复合乳化剂配比。结果显示,当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添加量为6.8 g/kg、改性大豆磷脂的添加量为21.5 g/kg、磷脂的添加量为14.9 g/kg时,龙香芋酱离心出油率为1.51%,酱体呈稳定均质状态,无明显油脂析出现象。  相似文献   
4.
采用pH恒定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及BET等手段对其微观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具有层状结构且有序程度较高的LDHs,其孔径属于介孔范畴。采用甲苯?正庚烷法将塔河沥青质(TA)分离成重组分(A1)和轻组分(A2),并对其进行元素分析,得知A1的极性最大,其次依次为TA和A2。进一步考察了Mg?Al?LDH对塔河沥青质及其亚组分A1、A2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Mg?Al?LDH对TA及其亚组分A1、A2的吸附可在2~3 h达到平衡,实验数据与准二级动力学拟合较好,所得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Mg?Al?LDH对TA及其亚组分A1、A2的吸附量分别为71.38、140.65、39.31 mg/g。  相似文献   
5.
利用手工弧焊机、气体保护焊机、维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机、金相显微镜等对不同厚度高性能桥梁钢Q370qE-HPS和普通正火桥梁钢Q370qE的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斜Y坡口焊接裂纹敏感性、不同温度下对接接头冲击功以及焊接接头-40℃冲击功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Q370qE-HPS比普通正火Q370qE有较低的淬硬倾向,在焊接裂纹敏感性方面无明显差异,有更好的冲击性能。较低的含碳量以及更加细小均匀的组织是Q370qE-HPS比普通正火Q370qE焊接性能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虚拟环境下完成生产线设备模型建立并进行布局仿真,改善现有图纸化设计方法直观效果差、验证困难等缺陷,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线的设计质量。针对生产线设备位置关系复杂,虚拟环境下布局仿真时模型实体缺少有效干涉检测方法的问题,采用对象分解的干涉检测算法,研究了基于Mel Script在Maya仿真环境中进行模型实体干涉检测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出实体间的干涉现象,对生产线虚拟仿真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颗粒物凝并技术是强化超细颗粒粉尘收集和脱除的有效方法。基于FLUENT软件对角型管道式凝并器的凝并区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凝并区内设置的横条可以产生扰流效果,为超细颗粒的碰撞凝并创造良好条件;综合考虑扰流效果和压力降,设置3组角型横条,角型开口角度设置90°是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储层原生水对页岩气吸附规律和流动能力的影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为此选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基于吸附平衡法制取不同含水饱和度的实验样品,开展了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等温吸附作用及机理,并运用自主研发的稳态流动实验装置测试了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气的流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储层微米—纳米级孔隙中原生水的存在降低了页岩的吸附能力,含水饱和度为40%时,模拟计算的总含气量比常规认识下的计算结果下降了18%;(2)页岩视渗透率是压力的函数,低压下努森扩散作用使得页岩视渗透率随压力降低而明显上升,当平均压力为5 MPa、含水饱和度达到50%时,与不含水相比页岩视渗透率下降约70%;(3)当含水饱和度低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水主要以不可动水赋存在微孔和介孔中,对页岩气流动能力影响较小,而大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水的赋存位置发生改变,导致页岩气流动能力大幅度降低。结论认为,准确认识页岩储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及临界含水饱和度,有助于准确计算页岩气储量、合理预测气井产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浸渍方式进行低温粉末脱销催化剂的制备。实验研究表明,涂层厚度为110μm,得到与100%成型蜂窝体相近脱销活性;250℃时,抗硫抗水中毒性稳定性超出100h。脱销性能中试实验,烟气NOx浓度为2 800mg/m3、温度处于240~300℃,稳定运行时间超出1 100h,脱下率能够达到80%。  相似文献   
10.
H型垂直轴风力机实时高效攻角调节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片攻角是影响垂直轴风轮气动特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针对一种1 kW H型对称翼垂直轴风力机,以获取最大风能利用率为目的,得到了叶片在上风区和下风区应保持的理论最佳攻角分别为10.7°和-10.7°。鉴于现有风轮运行一周过程中,叶片攻角呈类正弦规律变化,未能保持在理论最佳值附近;同时由于风轮上风区和下风区的诱导速度分布规律不同,故提出采用分风区的方法研究实时高效攻角调节规律。首先利用双致动盘多流管理论计算出上风区叶片攻角的变化情况,建立叶片安装角与攻角的关系,通过调节安装角使叶片攻角在上风区保持在理论最佳值附近。考虑到下风区流场分布复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下风区各个方位诱导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风轮下风区局部叶尖速比的概念,建立下风区叶片攻角的精确计算公式,并获得下风区叶片理论最佳攻角的调节策略。最后利用双致动盘多流管理论对提出的上风区和下风区叶片攻角的调节规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显示:在额定风速下,与原始风轮相比,调节攻角后H型垂直轴风轮的风能利用率提高了1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