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综合类   28篇
建筑科学   15篇
水利工程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缩尺模拟试验, 通过改变涵洞两侧地基压缩模量用于模拟堤-涵差异沉降, 揭示涵顶加筋作用机理, 确定路堤堆载条件下涵顶土压力分布规律, 并推导建立土压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 同等地基模量条件下, 加筋路堤下的涵顶土压力明显高于普通路堤, 且随格栅层数增加, 堤-涵相对位移减少; 同等加筋条件下, 地基压缩模量越小, 堤-涵相对位移及涵顶土压力均越大; 综合土拱效应与加筋作用机理, 建立加筋路堤下涵顶土压力计算公式, 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可靠性验证。研究结果可为加筋路堤下涵洞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指标,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沉降梯度对基层底部附加应力的影响;并基于双层弹性连续体系,求解不均匀沉降在半刚性基层底部产生的弯拉应力,最后利用麦克劳林展开式进行简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沉降梯度作为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沉降梯度与沉降距离的比值,即一阶梯度,与弯拉应力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作为容许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指标。对于我国典型的半刚性路面结构来说,不考虑车辆荷载时,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容许一阶梯度可取为0.000161m-1。  相似文献   
3.
刘珊文  宋修广 《山东水利》2004,(5):38-38,40
在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常常会出现堤脚外面隆起,路堤滑塌现象,因此需要对路堤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其中反压护道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反压护道,是在堤坝两侧一定距离内堆土石以防基土被挤出,达到稳定堤坝的作用,亦称镇压法。该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方便,不需要特殊的施工机具;填料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反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直径长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非常缺乏,通过对2根大直径长钻孔灌注桩的静荷载试验研究,揭示黄河流域大直径长灌注桩承载力特性及桩的荷载传递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极限承载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岩体破坏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隧道施工引起围岩应力释放的问题值得关注,目前对不同开挖方式引起隧道围岩强度及破坏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采用岩石三轴试验机,模拟隧道的不同开挖工况,针对不同卸荷应力路径下的岩石强度及破坏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可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6.
同步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技术作为智慧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 是无人驾驶车辆自主规划路径的关键。围绕SLAM技术相关传感器类型、定位、制图、多传感器融合四方面, 从优缺点、适用范围、概率算法、地图类型及融合方式出发, 介绍SLAM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基于多传感器融合SLAM, 分析了目前常见的融合SLAM技术难题, 对SLAM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实际工程应用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针对既有桩体在较大侧向堆载作用下会发生偏斜或挠曲变形甚至开裂折断,从而导致结构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问题,基于Flamant解建立条形荷载作用下的水平附加应力计算公式。考虑到桩-土界面的剪切效应,采用双参数地基模型进行桩后土体的桩-土受力分析。建立了被动桩的挠曲微分方程,采用MATLAB求解得到桩的内力及变形情况。采用文献中的不平衡堆载试验监测数据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堆载对桩基的侧向土压力影响主要分布在桩体的上半部分,受到的侧向土压力占桩体总侧向土压力的86%以上;随着堆载高度的增加,桩的侧向土压力、侧向位移和弯矩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所得结论可为类似工程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黄泛区软弱夹层地层条件下强夯加固效果,采用4种不同的夯击能在鲁西黄泛平原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了强夯过程中软弱夹层的夯沉量、超孔隙水压力以及强夯前后地基承载力、土质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速率非常快,24h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90%;强夯加固效果显著,地基承载力最大可提高80%;选择单夯1 800kN·m夯击能加固经济合理,夯后土体物理性质明显提高;对于黄泛区含有软弱夹层地层结构,可用超孔隙水压力为自重应力10%估算强夯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约为7m;对比不同夯击能下Menard加固深度公式,在一般夯击能条件下,实际加固深度与Menard加固深度较为接近,在较大夯击能下,Menard公式并不适用;所得结论对该区域地基加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鉴于悬臂式挡土墙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多呈现为挡土墙平移和绕墙底转动的组合位移(RBT)变形模式,且墙背填料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经典土压力理论不能合理反映其实际受力状态。为了揭示土体潮湿状态及RBT模式下悬臂式挡土墙墙后土压力分布规律,设计制作了基于RBT模式的悬臂式挡土墙模型试验装置,并开展了不同RBT转动位移量下的模型试验,得到了RBT模式下悬臂式挡土墙墙后土压力分布规律,并与现有理论对比,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依据测试结果,进行了理论公式验证。结果表明:对悬臂式挡土墙施加向外转动位移时,由于潮湿砂土存在较为明显的假性黏聚力,墙背土压力随墙体转动位移的增大而呈现较为明显的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转角增大,水平土压力减小,且下部土体减小趋势较缓,墙体中部位置水平土压力计算值大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影响压力分散型悬锚式挡土墙承载力的相关因素及耐久性评价,采用FLAC 3D软件对实体挡土墙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计算。对影响压力分散型悬锚式挡土墙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控制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土压力呈非线性分布,并随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挡土墙在竖向和水平向都存在明显的土拱效应;锚杆存在最佳的设置高度和竖向间距;预应力对提高压力分散型挡土墙承载力的效果不显著;增大填料的粘聚力会提高压力分散型悬锚式挡土墙的承载力;挡土墙的耐久性好,在土体强度发生较大的衰减及水环境下仍可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