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0.26C-1.72Si-1.56Mn钢进行了不同碳配分时间的淬火-配分(Q-P)处理,并研究了其组织,特别是二次淬火中奥氏体的分解转变。结果表明:Q-P处理后都形成了板条马氏体+二次淬火组织,且二次淬火组织中都存在孪晶马氏体;碳配分时间在10~300 s范围内,Q-P处理后残留奥氏体中的C含量均高于1.0wt%,残留奥氏体的含量不低于11%(体积分数),有利于钢韧性的改善;初次淬火后未转变奥氏体的形态和尺寸是影响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初次马氏体板条界膜状奥氏体容易形成残留奥氏体;相对于块状未转变奥氏体,条状未转变奥氏体容易形成二次淬火马氏体及片状残留奥氏体。  相似文献   
2.
设计和研究了一种新型高铝(1.8%Al)淬火-碳分配-回火(Q-P-T)高强钢.基于JMatPro 6.0软件和约束条件碳平衡热力学(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制定了该钢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盐浴热处理和力学性能实验,并通过SEM和TEM对实验钢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Q-P-T实验钢的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一定数量的富碳残留奥氏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其中马氏体和弥散的碳化物主要提供强化,残留奥氏体则主要起到提高塑性的作用.实验钢经Q-P-T处理后获得了高抗拉强度(1260 MPa)和塑性(18%)的良好匹配且其热处理工艺容易控制,验证了高铝钢采用Q-P-T热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水冷堆燃料包壳管用低活性F/M钢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力学计算与实验验证,系统研究了Cr、W、C、Mn对高Cr低活性F/M(铁素体/马氏体)钢基体相及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钢的组织和成分进行设计与优化,以适应超临界水系统对包壳材料的性能要求。研究表明:Cr是决定高Cr低活性实验钢中奥氏体Cr固溶量以及钢中是否出现铁素体的最重要影响因素;W和C对实验钢铁素体相的出现有显著影响,而Mn的影响相对较小;W对实验钢中Laves相出现的温度范围及数量具有显著影响,Laves相消失的临界温度随W量降低而降低;在不采用Co、Ni等奥氏体形成元素且不增加Mn量的情况下,通过调控W、C等含量,Cr含量≥11%的Cr-W-C-Mn系低活性F/M钢即可获得全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分析某型汽车水泵壳体的结构特点,对其压铸工艺进行了设计。利用Flow-3D软件模拟了铸件的充型过程,准确显示了卷气缺陷的分布情况。对其工艺进行了改进(改变溢流槽位置及尺寸),对改进后的工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缺陷明显减少,卷气出现在溢流槽内。  相似文献   
6.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俄歇电子能谱(AE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和材料试验机,分析了铜作中间过渡层材料时,热静压扩散连接铍/HR-1不锈钢接头的组织结构、微区成分和性能,探讨了扩散区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扩散迁移后的原Be/Cu界面是整个扩散连接区的最弱处,是试样的断裂位置;用铜作过渡材料后,较有效地阻碍了铍与不锈钢元素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提高了扩散连接接头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和材料试验机分析Be/HR-1和Be/Cu/HR-1不锈钢真空热静压接头扩散区高温形变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探讨形变组织结构与压力和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热静压的作用使试样产生扩散性蠕变和晶界滑动,影响扩散焊区的晶粒大小和金属间化合物的数量;热静压应不得在使基体晶粒最大的临界压力或临界应变量下进行,适当降低压力和缩短时间可减少沿晶生成金属间化合物的数量,提高连接接头质量;Be/Cu/HR-1不锈钢热静压反应扩散生成的新相熔点大大低于原基材,适当降低温度或压力可有效控制连接工件的变形.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静压方法进行Be/HR-I不锈钢的扩散连接,利用光学金相、扫描电镜(SEM)、俄歇电子能谱(AES)和X射线衍射仪(XRD)及材料试验机分析了接头扩散区的显微组织、元素和物相分布以及力学性能,讨论了Cu、Al和Ag-Cu合金作为中间层材料的作用.研究表明:Al作为中间层材料,不易实现Be/HR-I不锈钢的扩散连接;Cu和Ag-Cu合金作为中间层材料,能够实现Be/HR-I不锈钢的扩散连接,且Ag-Cu合金作为中间层扩散连接效果更好,更能有效地减少铍和不锈钢间的元素互扩散;Be与Fe和不锈钢中其他合金元素的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大量生成,使接头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化学侵蚀基本原理,采用控温控时水浴锅,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1.79Al-1.5Mn-1.09Cr基高铝多元合金钢淬火原奥氏体晶界显示技术。结果表明:最佳侵蚀剂配方为30mL饱和苦味酸水溶液+1~2滴氢氟酸+适量海鸥牌洗发膏,不同淬火加热温度下试验钢的原奥氏体晶界可通过调整海鸥牌洗发膏用量而清晰显示;试验钢最佳侵蚀温度为室温;高温淬火试样较低温淬火试样的原奥氏体晶界更易被侵蚀而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0.
黄琼  康人木  谢东 《机械》2021,48(10):72-80
对0.23C-1.79Al-1.50Mn实验钢进行了不同碳分配时间的淬火-碳分配(Q-P)处理,通过SEM、TEM分析,结合JMatPro 6.0软件热力学计算,对实验钢的碳化物析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钢室温组织中的碳化物来源于熔炼凝固、锻轧及轧后缓冷,以及Q-P处理奥氏体化、初始淬火、碳分配回火等工艺阶段,其中高温析出碳化物尺寸粗大,形貌不规则,轧后冷却及碳分配回火析出的碳化物以颗粒状弥散分布,结构类型主要为MC、M7C3或M23C6型,ε 过渡型碳化物则因初始马氏体自回火而析出,并随合金碳化物的持续析出与长大而被促进溶解;碳分配回火处理时,细小碳化物短时等温即可弥散析出,并具有良好的持续析出行为,析出与长大同时进行;实验钢中,Nb、Ti主要发生高温析出,其碳分配回火析出能力较弱,Cr和Mo是碳分配回火析出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