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11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6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与数学评价方法相结合,系统研究了井控范围从500 m逐步加密至100 m(相当于井距从1 000 m加密至200 m)过程中不同渗透率砂岩储层在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时的储量采出程度,揭示了井网加密对提高储量采出程度作用,以采出程度提高5%~10%和大于10%为依据,建立井网加密可行性判识图表,为气藏井网部署和加密方案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实验岩心常规空气渗透率分别为1.63×10-3 μm2、0.58×10-3 μm2、0.175×10-3 μm2、0.063×10-3 μm2,含水饱和度介于30.3%~71.1%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为1.63×10-3 μm2的储层,采出程度总体均较高,除了在含水饱和度高达69.9%时的采出程度与井控范围有关外,其余含水饱和度条件下,采出程度与井控范围关系不大,可以采用大井距开发;渗透率为0.58×10-3 μm2的储层,采出程度与含水饱和度和井控范围关系密切,随含水饱和度降低、井控范围加密而增加;渗透率为0.175×10-3 μm2的储层,采出程度受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十分显著,只有在含水饱和度≤52.3%时,井网加密优化可提高储量采出程度,当含水饱和度>52.3%时,储量采出程度均较低,一般≤10%,即使井控范围加密至100 m,也难以得到提高;渗透率为0.063×10-3 μm2的储层,总体上采出程度非常低,即使含水饱和度仅有31.6%,井控范围加密至100 m,其采出程度最高也只有2.3%,因此,该类储层依靠井网加密难以得到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2.
山西三建根据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和新形势下项目迅速扩大的特点对企业发展愿景进行了规划,并适时提出了与山西三建相匹配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措施。山西三建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项目活、则公司活;项目赢、则公司赢;项目发展、则公司发展"。管理创新的理念是在企业整体改制外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司内部,把股份制管理模  相似文献   
3.
周雪军  王继平 《山西建筑》2011,37(17):222-224
对目前常见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各成本控制方法的概念、优点和缺点,基于此,对成本控制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论述,并对选择的标准进行了研究,以便更好的为工程成本管理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4.
针对带有视场约束的多飞行器协同攻击静止目标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协同导引律。通过速度坐标系下交战运动方程,将非线性运动模型转换为2阶智能体模型、相应的视场约束转换为智能体类速度约束。结合速度约束一致性协议设计了一种到达时间协同导引律,实现了带视场约束条件下的多飞行器协同攻击。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导引律克服了传统协同导引律存在数值奇点的问题,协同过程不需要进行导引律的切换。通过数值仿真和对比研究验证了所提导引律的有效性,并在测量噪声与通信延迟存在的情况下依然具有稳定的制导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炭毡为预制体,煤油蒸气为前驱体,利用两个热源分别加热预制体的上下表面,形成两个热梯度和双沉积面,第三个热源加热前驱体保证反应气体的供给,采用这种改进的化学液相气化渗入法快速制备了炭/炭(C/C)复合材料.对C/C复合材料的密度和气孔率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RD,SEM等方法对其石墨化程度、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的密度随沉积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加,而气孔率逐渐减小,体积密度为0.2g/cm3的预制体在1100℃沉积3h后密度达到1.72g/cm3.2200℃热处理后,C/C复合材料的d002显著降低,具有较高的石墨化程度.C/C复合材料中的炭纤维被环状的热解炭所包围.沉积过程中前驱体较短的对流和扩散路径以及预制体中存在的上下热梯度和相应的双沉积面是材料快速制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反应熔渗法制备C/C-SiC材料的组织结构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液相气化热梯度CVI法制备C/C材料,并通过反应熔渗法制备出密度为2.13~2.28g/cm3的C/C-SiC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和光学显微镜分析C/C-SiC的显微组织结构,并对其力学性能(弯曲强度、压缩强度、硬度、断裂韧性)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熔渗法制备的C/C-SiC材料由C、SiC和Si组成;C/C多孔体的密度越低,得到的C/C-SiC材料密度越高.石墨化处理使C/C-SiC材料的弯曲强度由203~275 MPa降低到150~210 MPa,压缩强度由463~607 MPa降低到403~536 MPa,但材料的断裂韧性由6.6~8.5 MPa·m1/2提高到7.3~9.2 MPa·m1/2.在C/C-SiC盘与SiC销配对的滑动摩擦试验中,摩擦系数为0.19;石墨化处理可使摩擦系数降低到0.14~0.15,但平均体积磨损速率由3.4×10-3~5.0×10-3 mm3/h增大到7.9×10-3~9.8×10-3mm3/h.  相似文献   
7.
王继平 《云南建筑》2013,(6):132-133
防渗漏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工民建中必须要注重防渗漏问题。探讨了在工民建主要结构部位中防渗漏技术的要点,以保证工民建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氧化锆陶瓷润湿及钎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氧化锆陶瓷因其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已成为一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先进结构和功能材料.氧化锆陶瓷/金属的连接技术也成为其重要应用的瓶颈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氧化锆陶瓷的润湿、钎焊工艺、及其与钎料之间的界面结构和界面反应,并对界面反应的热力学进行了初步讨论,旨在为陶瓷/金属连接的发展提供参考,最后针对目前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长岩心多点测压物理模拟实验新方法,在原始含水饱和度分别为30%、70%条件下,对常规空气渗透率分别为1.63×10-3、0.58×10-3、0.175×10-3、0.063×10-3μm2的砂岩储层岩心样品开展了气藏衰竭开采物理模拟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由近井到远井区域不同位置地层压力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致密砂岩气藏储量动用规律,形成了含水致密砂岩气藏动用范围评价数学方法,建立了动用范围与储层渗透率、含水饱和度之间关系图版.结果表明:不同渗透率储层动用规律差异显著,对于1.63×10-3μm2的储层,动用范围非常大;对于常规空气渗透率为0.58×10-3μm2的储层,动用范围扩展速度较快,即使含水饱和度高达56.6%,废弃产量(初期配产的10%)下的动用范围也可以达到550 m,极限动用范围可达240 km,储量动用主要受砂体边界控制,动用范围内地层压力分布较为平缓;对于常规空气渗透率为0.063×10-3μm2的储层,动用范围由近井向外围扩展缓慢,即使含水饱和度仅为31.6%,废弃产量(初期配产的10%)下动用范围只有16 m,极限动用范围仅为2.1 km,且动用范围内地层压力分布呈现凹深漏斗形态,储量动用除了受砂体边界控制外,还会受到动用范围影响.该研究成果为类似气藏开发井网部署、加密调整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是源储一体的非常规资源,页岩油勘探开发上已获得实质性突破.古龙页岩储层微观孔缝类型多样,页岩油在微观孔缝系统内赋存机制也较复杂.为了明确页岩储集空间成因及油在微观储集空间内的赋存状态,通过薄片鉴定、CT扫描、环境扫描电镜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光镜联用原位微观组构特征分析、页岩微—纳米孔隙全尺度分析和页岩油激光共聚焦三维重建等技术,对古龙页岩储层的岩性、微观组构、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龙页岩储层重点层段发育6种岩石类型,其中以页岩为主,其余为粉砂质页岩、云质页岩、灰质页岩、粉砂岩和细砂岩;页岩中纹层状构造发育,纹层密度多达9条/mm,页岩孔喉最为发育,发育有机质孔缝和粒间孔,形成的孔缝网络系统是页岩油运移和存储的良好场所;微观显微图像特征显示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均可见到页岩油富集,页岩含油性好,原油体积分数高达6.83%,轻重组分略具分异现象,呈分散状零星分布于骨架颗粒之间.研究成果为下一步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及其可流动性评价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