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64篇
综合类   28篇
化学工业   26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88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一台小型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对新疆石煤料团进行了焙烧特性的试验,着重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流化风速、添加剂种类对焙烧成球率的影响,并对飞灰、底渣、床料进行收集采样,利用水浸、质量分数为2%的Na2CO3溶液、6%的H2SO4溶液、10%的H2SO4溶液对各种样品浸取提钒,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取方式对转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泥为添加剂,温度为930℃,焙烧时间为90min,采用质量分数为10%的H2SO4溶液酸浸,可得较高焙烧成球率和转浸率,钒总回收率约为55.1%,同时可有效回收石煤热能,用于产汽发电.  相似文献   
2.
两相吸收剂捕集二氧化碳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烟气CO2捕集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之一,但吸收剂能耗高影响了该技术广泛工业应用。两相吸收剂具有大幅度降低再生能耗的潜力,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目前两相吸收工艺和两相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介绍3种两相吸收工艺及其降耗原理。重点介绍混合胺型和物理溶剂型两类两相吸收剂的研发现状,分析和比较分相特性、分相机理和再生能耗等性能。阐述黏度升高对贫富液换热器及两相工艺再生能耗的影响,提出定量分析方法。介绍现有两相吸收剂挥发性、降解及腐蚀特性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现状和烟气碳捕集需求,提出下一步两相吸收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钙基碳捕集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燃烧后碳减排技术。通过水合法制备了掺杂5%高铝水泥的新型低成本合成钙基吸附剂,在热天平装置上开展合成吸附剂在不同工况下(碳酸化温度(600~750℃),CO2浓度(10%~40%CO2))的碳捕集动力学测试研究,探索合成吸附剂多碳酸–煅烧循环后的吸附特性。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合成钙基吸附剂的吸附效率随着碳酸化温度的逐渐升高呈现增大的趋势,而CO2浓度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影响不是很大,吸附剂快速反应阶段和扩散控制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37.9kJ/mol和119.7kJ/mol。多循环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吸附剂经过30次碳酸–煅烧实验后,吸附剂在750℃时吸附效率达到最大,稳定在23%,合成吸附剂第1次和30次碳酸–煅烧循环后的碳酸化动力学反应阶段活化能几乎相同。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颗粒吸附模型来并进一步成功解释了实验过程中钙基吸附剂烧结现象,结果表明吸附剂颗粒表面存在的烧结层导致CO2扩散到颗粒内可反应的CaO表面的时间延长,引起合成吸附剂多次循环实验后反应曲线开始出现延迟...  相似文献   
4.
新型两相吸收剂由于其在降低再生能耗方面的显著优势获得广泛关注。对基于烷醇胺N,N-二乙基乙醇胺(N,N-diethylethanolamine, DEEA)和羟乙基乙二胺(2-(2-aminoethylamino)ethanol, AEEA)的新型两相吸收剂DAH(50%DEEA+25%AEEA+25%H2O)的降解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两相吸收剂富液上层主要成分DEEA的抗降解性能较好,10%CO2气氛下4周(28天)降解率仅为15.96%,相比常规吸收剂30%乙醇胺(monoethanolamine,MEA)下降了17.8%;两相吸收剂富液下层主要成分AEEA降解较为严重,4周(28天)近1/2 AEEA失活,相比MEA降解百分比提高了47.3%;DAH降解行为的关键因素为气氛中的O2浓度,吸收剂总体降解百分比与O2浓度呈正比。此外,还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解析出了8种主要降解产物,包括哌嗪类、咪唑烷酮类及吡啶类降解产物,并推测了相应降解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探究流化床内的气固流动规律,以浙江大学1 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台为研究对象,使用开源软件MFiX对多联产系统热解炉在不同热解温度(500、600、700 ℃)时稳态的气体组分分布和炉内固体颗粒相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使用计算流体力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流化床数值模拟的欧拉双流体模型和Gidaspow曳力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热解反应子程序,基于OpenMpI技术实现了三维流化床热解炉的并行化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能准确预测稳态运行时炉膛出口的气体组成以及炉内轴向固相体积分数呈近“S”型分布的环-核结构现象。  相似文献   
6.
高温燃料电池技术分析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介绍了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组件材料、结构及其国内外发展状况,比较分析了这两种电池的发电技术,并结合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的能源资源状况对我国燃料电池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O2/CO2气氛下煤燃烧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富氧燃烧技术不仅能使分离收集CO2和处理SO2容易进行,还能减少NOx排放,是一种能够综合控制燃煤污染物排放的新型洁净燃烧技术。简要介绍了O2/CO2气氛下煤燃烧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不同氧含量的O2/CO2气氛和O2/N2气氛下的热重与循环流化床(CFB)燃烧试验研究,为CFB富氧燃烧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进行了基础准备。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液-液萃取、膜萃取和液膜萃取3种萃取处理含酚废水方法,叙述了它们的原理、特性、工艺以及应用优势和存在问题。认为高效、低毒、溶解度小、廉价萃取剂的开发,多种萃取剂混合协同作用的机理研究对提升整个萃取效率起关键作用;膜萃取应从膜材料着手,加强制备廉价、高通量的膜组件;并着力研究膜溶胀和膜污染的机理和控制方法;液膜法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实例,如何提升其稳定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循环流化床返料机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对各种形式的颗粒返料机构进行了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高浓度气固混合物在L阀中流动时的压力损失的计算公式。本文还提出了L阀和流化床返料机构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设计所需要的全部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高速数字摄影应用于流化床内颗粒旋转特性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该文成功地把由高速数字摄影设备和大功率激光构成的测试系统应用于流化床内固相颗粒旋转可视化。为提高颗粒转速测量范围,提出了双帧频拍摄法,并进行了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两帧频最小公倍数一半内的颗粒转速进行准确的测定,实验误差小于1%。同时在一截面为200×200mm、高为4m的冷态循环流化床实验台上进行颗粒旋转速度的初步实验研究,当截面气体速度Vg=3.5m/s时,测得450~850μm透明玻璃珠在布风板以上0.98m的过渡区域内的平均旋转速度约为280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