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1篇
电工技术   27篇
综合类   45篇
化学工业   59篇
金属工艺   54篇
机械仪表   47篇
建筑科学   49篇
矿业工程   39篇
能源动力   13篇
轻工业   44篇
水利工程   13篇
石油天然气   73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9篇
冶金工业   56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对改善农业种植条件、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技术推广工作势在必行。在符合区域资源保障的基础上,以种植结构调整为导向,选择适宜的绿色技术为措施,以技术升级和职业技能升级为保障,为新时期加强绿色技术建设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国家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北美"页岩革命"则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为拓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寻找原油增储上产接替资源,对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资源类型、潜力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认为,中国陆相页岩油具有四方面地质特征,并可按成熟度划分为中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两大类型。两类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均较大,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地质资源量约为200×108t,中低成熟度页岩的原位转化远景技术可采石油资源量大。近年来,陆相页岩油勘探获得诸多进展,中高成熟页岩油方面,源储一体型、源储分异型、纯页岩型3种类型均有勘探发现;中低成熟度页岩油方面,正处于原位转化技术探索试验阶段。针对陆相页岩油未来发展,系统梳理了四大风险点,并结合中国国情及地质实际提出相应对策。综合研究认为,中国陆相页岩油有望实现工业化开发,并成为中国原油增储上产的重大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法检测甘草酸二钾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胞外结构域的荧光猝灭作用,并构建人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THP-1向破骨细胞样细胞分化模型,探究甘草酸二钾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酸二钾对RANKL胞外结构域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ANS荧光先减弱后逐渐增强,推测甘草酸二钾可能导致RANKL胞外结构域的微结构发生了改变;甘草酸二钾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样细胞的分化。可以推测,甘草酸二钾与RANKL的相互作用干扰了RANKL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样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应用,信息化发展进入智能共享新时代。研究和建设统一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高效灵活应对业务需求变化,成为勘探开发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文章旨在讨论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勘探开发梦想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梦想云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设计方案,阐述了梦想云平台、数据连环湖、数据中台能力、应用商店、人工智能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总结了梦想云平台、数据连环湖和一系列通用应用建设成果和应用场景案例。  相似文献   
5.
从玛湖大油区上二叠统成藏特点和油气分布规律入手,明确了3种类型油气藏有序分布规律,建立地层背景下广覆式退积型扇三角洲源上大面积成藏模式。首次统一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东西部地层系统,通过石油地质条件类比研究,发现了面积超过2.5×10~4km~2的中央坳陷上二叠统中组合石油重大接替领域。在古地貌控沉控砂交互分析基础上,认为上二叠统受沟槽体系控制,在地层超覆背景下发育八大扇三角洲沉积,为此确定四大勘探领域和十大有利区带成藏条件优越,具备整体勘探条件。沙湾凹陷西斜坡是油气长期汇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其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有利储层,物性较好,岩性圈闭群数量多、面积广,资源量大且勘探程度低,具有多层系立体成藏的特点,是风险勘探的重大领域。为此2018年优选沙湾凹陷西斜坡地层背景下岩性油藏群作为突破口,部署沙探1井,获重大发现,展现出与玛湖凹陷类似的多层系立体勘探潜力,有望与玛湖大油区连片,形成又一个勘探大场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AISI 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制备单一S相渗氮层,提高该系列不锈钢渗氮层的硬度、抗磨损性能,对比揭示渗氮前后不锈钢的磨损机制。方法 采用低温辉光等离子渗氮技术(LTPNT)在AISI 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制备渗氮层。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渗氮层的截面形貌、元素分布和物相组成;通过比磨损率和磨痕形貌分析渗氮层的摩擦学性能;利用电化学实验考察渗氮前后3种不锈钢的耐蚀性。结果 AISI 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经380 ℃、12 h处理后,其表面获得了厚度为15 μm左右、与基体致密结合、组织成分均匀的渗氮层;渗氮层的相结构主要为S相,无CrN相析出;经渗氮后,该系列不锈钢表面硬度均为1 100HV左右,较基体硬度提高了5倍左右;不锈钢基体的磨损机理为黏着和磨粒磨损,经渗氮后转变为氧化磨损和微切削;渗氮层的比磨损率约为不锈钢基体的1/20,抗磨损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25 ℃环境温度下渗氮后,304L、316L和321的自腐蚀电位下降,腐蚀电流密度增加,腐蚀速率加快,耐腐蚀性能稍有降低。通过对比腐蚀形貌发现,渗氮层仍具有一定的耐蚀性能。结论 通过LTPNT可以获得高硬度、组织均匀致密、结合强度高的渗氮层,渗氮层中S相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AISI 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抗磨损能力,降低其摩擦因数和比磨损率,对延长不锈钢的服役寿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OM、SEM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固溶温度和固溶时间对新型镍钴基高温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粒尺寸变化与一次γ′相含量变化一致,固溶温度低于1110℃时,随着固溶温度升高或固溶时间延长,残留的一次γ′相钉扎晶界,晶粒尺寸增加较缓。固溶温度为1110℃时,延长固溶时间至4 h时,一次γ′相基本回溶,晶粒尺寸迅速增加,进一步延长固溶时间至6 h时,晶粒尺寸增加减缓,即合金中一次γ′相的全溶温度为1110℃。合金在1100℃固溶4 h和双级时效处理(670℃×24 h,空冷+780℃×16 h,空冷)后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84 MPa和1104 MPa。因此,合金的固溶温度宜选取为1100℃,固溶时间宜选取为4 h。  相似文献   
8.
东方艺术中心混凝土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方艺术中心是一个包括多个音乐厅和剧场的大型复杂建筑,通过抗震缝分为五个结构单体,每个单体都是平面和竖向极不规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本文从基础设计、上部结构布置、结构整体计算分析等三方面介绍了该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总结了剧场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点。本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是:①基础抗压抗拔均采用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通过节点构造措施保证了桩顶的受力合理,同时达到了经济高效的目的。②升降机械舞台的基坑侧壁利用地下连续墙按两墙合一设计;③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剪力墙布置分散,在每个单体的顶部设置环形大板,能有效地提高结构整体刚度并协调各片剪力墙的顶点位移,起到控制结构变形的作用,更为钢结构屋盖的支座布置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9.
应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模型模拟仿真,不仅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还找到了支承装置的相对薄弱点,并在设计阶段通过对相对薄弱点的加强,提高了焊接装置的整体强度,使其整体稳定性显著提升,导轨支承装置的安全性能得到了有力保证。此方法适用于结构简单、工况单纯的工具工装,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0.
黄玉成  杜金艳 《广州化工》2015,(2):161-162,205
基于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目前重理论、轻应用,与前设课程交叉过多以及缺乏新理论等状况,针对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从教材选择、授课内容调整、与前设课程的关系、经典理论的加强以及前沿理论的引入等方面,对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