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1篇
冶金工业   19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结合生产,在唐钢铸钢厂的5吨电弧炉上进行了煤氧强化电炉冶炼的工业性试验。冶炼20MnSi钢44个炉次的结果表明,采用煤氧强化电炉冶炼,可缩短熔化期时间20~30分/炉,降低熔化期电耗70~100度/吨钢,缩短全程冶炼时间20分/炉,降低全程电耗70度/吨,冶炼总成本约降低4%。  相似文献   
2.
采用以氮气为工作气体的非转移等离子枪,在密闭熔炼炉内熔化块状高碳铬铁,加热至1600℃后开始由顶部向熔池供氧降碳,同时继续加热使熔池温度维持在高于1750℃,熔池底部通氮气搅拌.试验获得了含碳,铬分别为0.45%,20.25%和0.42%,70.25%的低碳铬铁,铬的氧化损失保持在5%以下.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电炉炼钢用各种煤氧枪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荣  万天骥 《冶金能源》1995,14(1):28-31,63
分析总结了10年来电炉炼钢用各种节电煤氧枪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朱荣  万天骥 《上海金属》1997,19(2):25-29
煤氧熔化废钢的热态试验表明,煤氧枪熔化废钢的试验工艺是可行的。四种工艺中,采用坚炉、炉壁侧煤氧枪加二次燃烧的d型工艺的技术指标最好。此类工艺的开发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电炉外燃式煤氧枪的研究应用基础上,进行了内燃式煤氧枪的研究开发。试验结果表明:其综合性能优于外燃式煤氧枪,最佳工况为:氧煤比1.60 ̄1.76Nm^3/kg,一次氧/二次氧等于3,一次燃烧区长度140mm,内燃式煤氧枪装设自动点火器,有利于在电炉熔化期提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煤氧枪及其强化电炉冶炼的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天骥 《冶金能源》1990,9(1):19-22
作者等从事了多年研究和开发的煤氧枪技术,已成功地用于5t电炉炼钢,并取得显著的节能增产效果。本文叙述了煤氧枪电炉助熔技术的工艺系统,并阐明了煤氧枪技术的推广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万天骥  曾加庆 《河北冶金》1991,(1):26-29,55
在国内建成投产的第一套电炉煤氧枪装置上,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了喷吹煤氧强化助熔工艺的试验研究,在分析讨论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煤氧喷吹最佳参数及电耗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以煤代电是可行的,但喷煤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相似文献   
8.
硫在含碳球团内的转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含碳球团还原产品中硫含量过高的问题和出路,笔者借鉴高温法定硫的原理,设计了一套分析测定装置,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铁精矿配加烟煤、无烟煤和生石灰等原料之后的含碳球团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硫的分解转化行为,得出了煤种、CaO含量、温度和时间等条件对产品硫含量的影响趋势,分析揭示了试验现象与脱硫反应之间的规律,并对含碳球团的工艺选择与环保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含碳球团的还原熔分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高温电阻炉对含碳球团还原熔分的行为进行热态模拟研究,考察温度、配碳比、化学成分等因素对球团还原熔分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温度、配碳比和球团传热方向上的尺寸是控制球团还原熔分的关键;化学成分对还原速率影响不明显,但是通过改变渣的组成可对渣铁熔分起促进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0.10m3试验高炉内进行了含碳球团还原的热态试验,冶炼出12%Si、45%Mn的硅锰铁合金.作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Si-Mn耦合反应,研究了金属熔体中的脱硫能力实验表明:(1)温度是影响Si、Mn还原的关键,炉渣碱度应控制在1.2-1.4范围内;(2)S随[Si]、[Mn]的增加逐渐下降,可以较易将[S]控制在0.02%以下,最低的硫含量为0.0024%;(3)[P]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料带入的磷含量,约为0.30%,并且波动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