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78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44篇
机械仪表   2篇
能源动力   1篇
武器工业   15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27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贝氏体组织的回火转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贝氏体回火时将发生一系列的转变,贝氏体铁素体中形成碳原子偏聚区,析出碳化物,发生回复,内应力将消除。回火温度升高时,碳化物在位错线处形核-长大,发生聚集球化。在400℃以上回火时,残留奥氏体发生分解。M/A岛也发生转变。回火产物为回火托氏体。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功能内耗仪测量,分析了不同稀土含量对Fe-RE系合金内耗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稀土在纯铁晶界处的存在状态与微合金化机理。结果表明,纯铁在551.4℃(频率为2 Hz)出现纯铁晶界峰;当纯铁中稀土含量为0.0084%时,纯铁晶界峰接近于消失,峰温不变,峰值减小,说明有部分稀土固溶在晶界处;当稀土含量为0.0135%时,出现固溶晶界峰和第二相沉淀晶界峰,此时稀土以固溶形式和第二相沉淀的形式存在于晶界。  相似文献   
3.
研究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特征表明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不是扩散过程,也不是切变机制。从共析分解到贝氏体相变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海湾区可以将贝氏体相变与共析分解完全分离,贝氏体铁素体形成的孕育期极短,转变速度比共析分解快得多。采用贝氏体钢进行了激光共聚焦显微图像的动态直接观察,观察到贝氏体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向晶内长大,测得620℃的长大速度为275μm/s,温度降低时,长大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4.
重点解析了马氏体相变的阻力,在不考虑切变的情况下,具体计算了纯铁和铜合金的马氏体相变阻力,算得纯铁和铜合金的马氏体相变阻力分别为936 J.mol-1、36.18 J.mol-1。此马氏体相变驱动力只能用来克服切变能以外的相变阻力,推动马氏体形核长大;马氏体相变若以切变方式进行,则阻力太大,相变驱动力远远不足以完成切变。切变机制不符合省能原则。  相似文献   
5.
采用Axiovert-25CA型金相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QUNETA-400环境扫描电镜研究了27SiMnMoV钢原材料及经不同温度淬火和280℃回火的针阀体的显微组织。研究结果表明,27SiMnMoV钢原材料存在4~5级的带状组织,27SiMnMoV钢制针阀体渗碳后的最佳淬火温度为840~860℃,最佳淬火冷却工艺为先油冷25s再空冷。27SiMnMoV钢针阀体渗碳层的淬火、回火组织为隐晶马氏体,基体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少量铁素体。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膨胀法,通过Gleeble1500热模拟机测定了P92钢焊接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的膨胀曲线。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试样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及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硬度。通过对P92钢连续冷却特性分析和比较得出P92钢的焊接连续冷却转变曲线(SH-CCT曲线)。结果表明,P92钢的焊接CCT曲线分为两个区域,在高温区的类珠光体转变区,在低温区的马氏体转变区。P92钢在0.01~0.1℃/s的冷速范围内获得类珠光体+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大于等于0.5℃/s时,获得马氏体与残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7.
6.4 马氏体临界晶核尺寸及形核功 6.4.1以往有关马氏体晶核的计算[1]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了过冷奥氏体整合系统及其转变贯序。认为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复杂多变,当以系统整合的方法研究其转变体系。随着过冷度的增加,原子位移方式由扩散位移过渡到界面原子非协同跃迁,再过渡到原子集体协同共格位移。相应的转变贯序为:共析分解→贝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相结构、组织形貌、亚结构等也随之发生演化。  相似文献   
9.
对预先抛光的Fe-15Ni-0.6C合金试样进行真空热处理,随后用Nano First-1000型扫描隧道显微镜和QUANTA-400型环境扫描电镜对未经浸蚀的试样进行观察分析,发现,Fe-15Ni-0.6C合金马氏体片的浮凸为帐篷形(∧型),浮凸最高高度为43~96 nm。分析认为,马氏体表面浮凸是由于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比体积增大、体积膨胀造成的,而非切变所致。对浮凸高度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马氏体线膨胀量比实测的浮凸高度大,计算的浮凸平均高度为162 nm,是膨胀过程受阻所致。浮凸非N形,是帐篷形,不具备切变特征,马氏体的切变机制缺乏实验依据,也与实际不符。提出了马氏体相变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淬火开裂及防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昌 《热处理》2010,25(3):72-79
淬火开裂是一种最常见也是后果最为严重的热处理缺陷,工件一旦开裂,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造成工件淬火开裂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裂纹是在热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但其原因不一定就是热处理本身的问题,还与原材料的冶金质量,选材的合理性,工件的结构及铸、锻、轧质量等种种因素有关。正因如此,在分析淬裂原因时,往往易陷入误区,只看表面现象,而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因而难以准确地找出开裂原因,以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本文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刘宗昌教授撰写的专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导致钢件淬裂的原因,提出了防止淬裂的方法,相信对广大读者和热处理工作者将不无启示。本文篇幅较长,将分期在本刊"读书园地"栏目连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