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冶金工业   1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介绍了 10Cr21Mn16NiN钢线材成分设计、增氮原理、冶炼工艺、轧制和固溶工艺、Cr2N相析出的生产工艺.采用30 tAOD精炼,吹氮气增氮,精炼后期加氮化锰.轧制时采用1240℃加热、控轧控冷,保证了盘条表面质量,避免了中心缩孔等问题;固溶温度应控制在1 100℃左右,且保温30 min后快冷,可防止Cr2N相...  相似文献   
2.
非金属夹杂物是引起冷轧板坯表面缺陷的主要原因.分析了304不锈钢热轧板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成分、形貌及尺寸.对304热轧板坯进行不同压下量的轧制,分析不同厚度冷轧板坯中的夹杂物形状和尺寸,研究非金属夹杂物在板坯冷轧过程中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304热轧板坯中的夹杂物主要组成为CaO-SiO2-MgO-Al2O3的复合氧化物,为脆性夹杂物;冷轧过程中,夹杂物的塑性变形不明显,随着冷轧压下量的增加,大颗粒的夹杂物不断被轧碎,板坯中夹杂物的平均尺寸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102Cr17Mo钢属于高碳高铬马氏体不锈钢,钢中夹杂物及碳化物的形貌及分布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依托于某厂La-Ce复合稀土改质的102Cr17Mo模铸坯,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夹杂物三维腐刻、Thermo-calc软件对其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在102Cr17Mo铸坯中,夹杂物的等效直径集中分布在1~3μm,夹杂物数量密度集中分布在47~54个/mm2,夹杂物面积占比分布在0.025 3%~0.028 4%;夹杂物的整体尺寸较小,分布弥散化,不同部位的夹杂物数量密度、面积比例差距较小;夹杂物主要成分为氧、铝、铈、镧和其他等少量元素,夹杂物类型包括稀土氧化物Ce-La-Al-O、稀土氧硫化物Ce-La-Al-O-S,未发现单独存在的Al2O3夹杂和MnS夹杂。铸坯中碳化物形貌主要分为3类,即大颗粒状碳化物、聚集状碳化物、网状碳化物。大颗粒状碳化物尺寸约为20μm,所含主要元素为铁、铬、碳和钼,聚集状碳化物尺寸约达100μm,所含主要元素为铁、铬、钼和碳,网状碳化物尺寸约为80μm,所含主要元素为铁、铬、钼和碳。从边部到心...  相似文献   
4.
21-4N奥氏体气阀钢是制造发动机排气门的关键材料,钢基体组织、夹杂物、碳化物的分布状态,对产品服役寿命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Thermo-Calc 2020b计算了21-4N气阀钢相转变及碳化物析出情况,使用金相腐蚀、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扫描电镜自带的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XRD)检测技术对该钢模铸坯夹杂物、组织和碳化物进行解析。研究表明:21-4N气阀钢夹杂物主要是以Cr-Mn-Al-Ti-O为主的氧化物、以Cr-Mn-Al-Ti-O-N为主的氧氮复合夹杂物和以MnS为主的硫化物,夹杂物密度、平均等效直径、面积比例分别为45~61个/mm2、2.9~3.2μm、0.044%~0.061%,夹杂物等效直径集中分布于2~5μm; 21-4N气阀钢晶粒平均直径由边部的76.3μm线性增大到心部的119.2μm,基体组织由奥氏体和碳化物组成,其中碳化物包括沿晶界析出的M23C6块状碳化物和由γ+M23C6构成的“类珠光体组织”。从边部至中心,“类珠光体组织”平均等效直径、密度以及面...  相似文献   
5.
对发生在节镍型不锈钢冷轧2B表面短条状缺陷进行显微结构、能谱分析,并结合其冶炼—热轧—冷轧—贯制生产工艺,得出缺陷的实质是热轧过程中咬入的氧化铁皮经过冷轧后的表现形式.通过对不同加热温度的统计对比、材料的热塑性分析以及热轧板氧化铁皮结构的分析,得出加热温度过高会影响材料的热塑性,导致加热和轧制过程出现微裂纹,热轧完成后演变为咬入式氧化铁皮缺陷.控制抽钢温度在1 215℃以下可以有效降低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主要不锈钢板带产品标准中奥氏体不锈钢的牌号及化学成分规定,为我国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同时,为我国标准水平的提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保温时间的退火处理,获得了具有不同晶粒度的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试验材料.利用Gleeble-3000热模拟机进行不同变形程度、变形温度的冷加工,分析了变形程度、变形温度和原始晶粒度对形变马氏体含量的影响.对轧硬态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热处理,研究了形变马氏体的逆变规律.结果表明,冷加工过程中,变形程度和变形温度对形变马氏体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而材料的原始晶粒度对形变马氏体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形变马氏体发生逆变的临界温度约为550℃,在800℃时,形变马氏体可以在20 s之内消除.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升303Cu易切削不锈钢切削性能,满足高端客户对切削性能更高的需求,开展了向303Cu易切削不锈钢中添加碲元素的工业试验,并对含碲303Cu不锈钢进行易切削相解析,借助测力仪、表面粗糙度仪等开展了量化切削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不含碲)、0.003 6%、0.007 0%的303Cu不锈钢盘条,在切削线速度为22.14 m/min、切削深度为0.15 mm、进给量为0.20 mm/r的切削条件下,切削力分别为61.47、51.43、48.51 N,表面粗糙度Ra分别为10.61、8.86、5.91μm,“C型屑”所占比例分别为36%、53%和78%。碲的添加改善了钢中硫化物的形貌及分布,硫化物尺寸变大,长宽比降低,更接近椭球状;增加了材料的断屑性,减少了积屑瘤,进而切削力变小、表面光洁度提升,“C型屑”比例增加;随着钢中碲含量增加,切削性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H13(4Cr5MoSiV1)钢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热作模具钢,钢中夹杂物和碳化物是影响性能及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实验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分析基础上,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非水溶液电解装置等装备对某厂H13模铸坯中夹杂物、碳化物的分布规律进行解析。研究表明:夹杂物在H13模铸坯边部至中心,等效直径D≤3μm的小尺寸夹杂物逐渐减少,D≥5μm的大尺寸夹杂物逐渐增加,夹杂物的等效直径由2.82μm增大至3.86μm,密度由177个/mm2减少至47个/mm2,面积占比[0.057%,0.098%];夹杂物类型以MnS和Al2O3为主,检测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H13碳化物从边部至心部,形态演变规律为:颗粒状、块状、片状、长条状,尺寸从几微米至100μm不等;主要为深灰色富V类MC型碳化物、亮白色富Mo类M6C型碳化物、浅灰色富Cr类M23C6型碳化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焊接用双相不锈钢ER2209线材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冶炼、轧制、固溶及酸洗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热加工温度为1000~1050℃,可有效避免σ相析出导致的轧制开裂;热处理温度为1050~1100℃,材料的强度较低,塑性较高,冷拉拔性能优异;采用(H2SO4+HF)溶液预处理及(HNO3+HF)混酸洗的工艺进行酸洗,线材表面质量优异,无酸洗晶间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