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1篇
无线电   2篇
冶金工业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东昆仑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金、铜、铁、钴、镍多金属成矿带,其中,驼路沟钴(金)矿床是西北地区发现的首例大型独立钴矿床,目前关于该矿床中钴的成矿过程尚存在争议。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结合EPMA和EBSD分析,将驼路沟钴成矿过程划分为喷流沉积期和叠加改造期,喷流沉积期形成了细粒富钴黄铁矿(PyⅠ),叠加改造期包括细粒富钴黄铁矿(PyⅡ)+辉砷钴矿—辉砷镍矿+硫镍钴矿+磁黄铁矿+少量黄铜矿阶段和半自形—他形粗粒贫钴黄铁矿(PyⅢ)+自然金阶段。其中,PyⅠ中钴含量为0.03%~4.86%,PyⅡ中钴含量为0.38%~2.74%,PyⅢ中钴含量为0.03%~0.58%,流体耦合的溶解再沉淀机制是黄铁矿复杂环带的重要形成机制。上述矿物学研究表明:钴在驼路沟矿床中以独立矿物和富钴黄铁矿2种形式赋存,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后期构造变形叠加改造作用是驼路沟矿床中钴富集成矿的2个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深入研究云模型相关文献,提出一种在西门子S7-300 PLC上实现一维正态云模型的方法,在编程软件STEP7中用STL语言编写标准正态随机数、一维正态云模型算法等功能及其他相关程序,最后通过STEP7、PLCSIM和WINCC进行联合仿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S7-300 PLC上能实现一维正态云模型算法。  相似文献   
4.
正冲金矿床是湘东北地区典型的金矿床,其矿体受NNE和NW向2组断裂控制,赋存于低变质程度的冷家溪群中,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尚存在争议。借助LA-(MC)-ICP-MS分析方法,对正冲金矿床中含金石英脉中的绢云母进行原位Rb-Sr定年和黄铁矿原位S同位素分析,以确定其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明确矿床成因。绢云母原位Rb-Sr定年结果显示:正冲金矿床的年龄在(219.1±6.0)~(215.8±7.7)Ma之间,黄铁矿的δ34S值(-3.85‰~1.95‰)接近于0,且具有由负值向正值移动的趋势,表明深部岩浆(或幔源物质)可能是正冲金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有少量地层物质参与成矿。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正冲金矿床形成于印支期陆内造山环境下,属于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6.
对于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并施加有效控制的缺陷,文中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对角递归神经网络(DRNN)的PID控制算法,以3台电机的速度张力系统为对象,对其进行控制。通过实验表明,该算法没有一般的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值等缺陷,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海南石碌铁矿曾誉为“亚洲最大富铁矿”,其形成和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和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和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以及脆性变形和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北西—南东向复式向斜及其与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两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8.
通道地区金矿床位于雪峰弧形金锑矿带西南段,主要包括茶溪、金坑和黄垢3个中小型金矿床,矿脉发育在前寒武系浅变质地层中,受断裂控制明显,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显微鉴定、流体包裹体测试及H、O、S同位素分析,对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约束。分析结果表明:成矿过程主要划分为2个阶段,一是石英+黄铁矿+毒砂+绢云母+金阶段;二是石英+绢云母+少量金阶段;其中茶溪矿区第一阶段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5~297 ℃,峰值为210~220 ℃,盐度[w(NaCl)]为4.9%~11.7%,第二阶段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5~233 ℃,峰值为160~170 ℃,盐度为3.3%~9.7%;金坑矿区第一阶段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2~261 ℃,峰值为210~220 ℃,盐度为5.6%~10.1%,第二阶段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4~203 ℃,峰值为150~160 ℃,盐度为3.8%~8.8%;黄垢矿区第一阶段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6~319 ℃,峰值为220~240 ℃,盐度为5.1%~11.7%;3个矿床中成矿流体的H-O同位素组成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δ18Ofluid变化较小,分布在+4.95‰~+6.95‰之间,第二阶段δ18Ofluid分布在+1.08‰~ +1.38‰之间,而δD值变化较大,分布在-83‰~-33‰之间,因此第一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的流体,来源以变质流体为主,可能有岩浆热液的叠加,第二阶段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的流体,指示有大气水的混入。另外,黄垢矿区黄铁矿中的δ34S值分布范围较广,为-15.79‰~+3.88‰;金坑矿区硫化物δ34S值较为集中,为-5.02‰~+0.74‰。结合区域地层中S同位素组成与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认为载金硫化物硫源(δ34S值接近零值)主要为深部岩浆,而不含金或含微量金的硫化物(δ34S值为负值)来源于围岩地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