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81篇
  免费   1366篇
  国内免费   827篇
电工技术   199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370篇
化学工业   2497篇
金属工艺   1068篇
机械仪表   1496篇
建筑科学   1994篇
矿业工程   1121篇
能源动力   487篇
轻工业   1726篇
水利工程   974篇
石油天然气   1205篇
武器工业   304篇
无线电   188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17篇
冶金工业   964篇
原子能技术   299篇
自动化技术   2678篇
  2023年   495篇
  2022年   430篇
  2021年   517篇
  2020年   596篇
  2019年   757篇
  2018年   734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418篇
  2015年   580篇
  2014年   1311篇
  2013年   993篇
  2012年   1219篇
  2011年   1229篇
  2010年   1085篇
  2009年   1232篇
  2008年   1180篇
  2007年   1107篇
  2006年   993篇
  2005年   1007篇
  2004年   864篇
  2003年   804篇
  2002年   716篇
  2001年   606篇
  2000年   504篇
  1999年   494篇
  1998年   337篇
  1997年   322篇
  1996年   281篇
  1995年   263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212篇
  1992年   214篇
  1991年   216篇
  1990年   192篇
  1989年   173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109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76篇
  1983年   72篇
  1982年   55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4篇
  1975年   10篇
  1965年   7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需求的飞速增长和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挖掘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由于挖掘机工况复杂、传感器可靠性不足等原因,目前市场上的挖掘机多为开环控制系统,不具备智能化挖掘机的技术前提。因此,实现挖掘机闭环控制是目前迫切的发展需求和重要的技术基础。研究介绍了挖掘机的工况特点以及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点;结合挖掘机电液控制系统的特性,深入分析挖掘机闭环控制的难点和原因,并介绍挖掘机闭环控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阐述挖掘机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康仁科  宋鑫  董志刚  潘延安  张园  鲍岩 《表面技术》2021,50(11):321-328
目的 研究钨合金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表面完整性的变化规律,为实现钨合金高表面完整性加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设计单因素试验,采用单晶金刚石刀具开展钨合金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试验,并与普通切削进行对比,研究不同切削深度下超声椭圆振动对工件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微观组织、位错密度、显微硬度以及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 普通切削或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后,工件表面的位错密度、显微硬度以及残余应力均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亚表面的晶粒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并出现了晶粒细化.与普通切削相比,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可以有效抑制加工过程中鳞刺和犁沟的产生,改善表面粗糙度;工件表面会产生更高的硬化程度、残余压应力和位错密度,位错密度的量级在108 mm–2;亚表面的变质层厚度更小.结论 相比于普通切削,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可以降低表面粗糙度,增大表面残余压应力,提高工件表面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灌装操作空间提供分区域的不同风速送风和保证单向的气流组织,本研究通过CFD数值模拟技术严格设计并验证了送风顶盖内的喉部和组合导流板的细节尺寸,使得送风顶盖具有较好的流量分配和气流引导作用。首先定量计算了多种喉部尺寸选型的分流效果,从而确定了喉部9-11-5mm的组合,使得三个区域的流量分配符合预设要求。之后又优化了组合导流板对气流的引导作用,增加了短挡板,使气流按照预定路线对孔板壁面送风,避免了涡流和逆向气流产生。气流通过送风顶盖的分流与引导,灌装区气流流线齐整规则,流速分区且均匀,同时避免了瓶架缝隙内出现高速气流。本研究将设计与CFD模拟相结合,为灌装区洁净送风提供了优化设计思路与可靠送风装置。  相似文献   
4.
广州萝岗中心区水质净化厂首期工程设计规模为5×104 m3/d,设计出水水质执行GB 18919—2002一级A标准和广东省标准《水污染排放限值》(DB 44/26—2001)第二时段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一级标准.工程用地面积有限,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CAST)生物处理工艺+高效沉淀池+高效纤维滤池的处理工艺,尾水采用紫外线消毒.CAST池主反应区停留时间确定为18 h,高效纤维滤池设计滤速为14.54 m/h,运行结果表明: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良好、系统运行稳定.在实际进水碳氮比较低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出水水质稳定达标.采用取消浓缩池、污泥脱水机房设为两层、部分构筑公用等措施,节约了用地面积,用地面积指标为0.52 m2/(m3·d).  相似文献   
5.
苦荞是传统的食药两用资源,含丰富的营养与功能成分,具有降糖、降脂、降压和抗炎等多种活性,已被开发成各类食品。黄酮类化合物是苦荞中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芦丁和槲皮素是苦荞黄酮类化合物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不同加工方式对其含量及转化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苦荞及其相关制品的功能活性和口感;然而目前缺乏相关的系统论述,不利于差异化苦荞健康产品的开发。本文综述了苦荞中黄酮类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转化特性,以及制粉、萌发、发酵、热处理等几种常见加工方式对苦荞中黄酮类成分的影响规律,对苦荞加工过程中黄酮类成分的保持与转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发针对性强的苦荞健康制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磷锗锌(ZnGeP2)晶体超精密切削,提高表面加工质量,获得纳米级的超光滑表面,基于纳米压痕实验计算出磷锗锌晶体表面脆塑转变临界深度.在此深度内切削材料产生脆塑转变,并以塑性方式去除.在此基础上,采用单点金刚石飞切机床DFC600A开展磷锗锌晶体超精密切削.通过控制切削深度低于磷锗锌晶体脆塑转变临界深度,使材料表面仅发生塑性变形,实现了晶体表面纳米级光滑表面加工,表面粗糙度达1.01 nm,达到了对磷锗锌晶体表面的加工要求,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芪蛭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试验为例来指导临床纵向数据缺失的多重填补及其敏感性分析,并强调敏感性分析的重要性。方法:应用SAS中的PROC MI过程实现临床纵向数据缺失的多重填补及其敏感性分析。 结果:实例分析中,多重填补后,芪蛭通络组的下肢运动评分改善值优于安慰剂组(P值均小于0.01),而两种非随机缺失机制假定下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与随机缺失下的结果一致。结论:多重填补结合使用敏感性分析可以确保多重填补结果的稳健性,建议临床研究者对数据填补后还要进行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干腌肉制品因其独特的风味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较高的含盐量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适度低盐饮食的关注,如何在保证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减盐的目的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分析钠盐含量与干腌肉制品品质关系基础上,从钠盐替代物、真空/超高压/超声波/脉冲电场等新型腌制技术、增强咸味感知技术3 个方面综述当前的低盐加工策略及技术,并探讨不同减盐方法的减盐机制、咸味感知机理以及对产品品质特性的影响,指出现有研究和技术的局限性,以期为低盐干腌肉制品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资源开采和地下空间建设逐渐向深部发展,给深部围岩支护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研发具有高强高韧、超强吸能、可施加高预紧力的围岩支护材料势在必行。基于此,自主研发了一种高强度、高延性,具有微观负泊松比效应的锚杆钢新材料,又称微观NPR(Negative Poisson’s Ratio)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被用于加工成锚杆、钢筋、锚索、钢带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应用材料。重点针对微观NPR锚杆钢的锚固剪切力学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介绍了PR(Poisson’s Ratio)材料、宏观NPR结构和微观NPR材料的基本概念及研发历史;开展微观NPR锚杆钢和普通PR锚杆钢的静力拉伸及锚固剪切实验;对比分析微观NPR锚杆钢的破坏形态、拉伸力学性能以及锚固抗剪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静力拉伸条件下,相较于普通锚杆钢,微观NPR钢拉伸曲线无屈服平台,具有恒阻大变形的准理想弹塑性特征,大大提高了锚杆材料的强度和变形性能,且其拉伸过程中均匀变形,破断后基本无颈缩;在锚固剪切实验条件下,加锚节理岩体在剪切荷载作用下具有显著的延性破坏特征,有效改善了无锚固节理岩体脆性破坏现象,微观NPR锚杆钢所能提供的抗剪强度远高于普通锚杆...  相似文献   
10.
以5?分子筛/氧化铝混合填料的层析柱对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分离,成功获取了以藿烷类化合物为主的亚组分,可直接用于单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通过对典型海、陆相烃源岩中的藿烷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湖相页岩中藿烷系列单体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值(δ13C)分布在-40.7‰~-62.7‰,且呈现出随着碳数的增加同位素值变轻的特点;而川西北二叠系海相页岩中藿烷化合物δ13C则相对较重,分布在-20.5‰~-45.4‰,具有随碳数增加先变轻再变重的趋势。两类页岩中藿烷类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变化幅度可达±20‰以上,尤其是川西北二叠系海相页岩中藿烷类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的差异可达到±24.9‰,表明藿烷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多源特征。藿烷类化合物的分子碳同位素受到原始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与演化过程的影响而可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其有望成为新的油源对比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