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40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8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41篇
水利工程   1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3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raditional cooling systems have been posing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and climate change due to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cooling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ing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provides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address the bottleneck of traditional cooling technology by passively dissipating heat radiation to outer space without any energy consumption through the atmospheric transparency window(8~13μm). Whereas its stringent optical criteria require sophisticated and high cost fabrication producers, which hinders the applicability of radiative cooling technology. Many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develop high-efficiency and low-cost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technologie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cluding the nanophotonics based artificial strategy and bioinspired strategy.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and latest advance of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to help developing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here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and compare the two typical strategies on exploring the prospect approach for applicable radiative cooling technology. We will firstly sketch the fundamental of radiative cooling and summarize the common methods for construction radiative cooling devices. Then we will put an emphasis on the summariz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strategies for designing the radiative cooling device, and outlook the prospect and extending application of the daytime radiative cooling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2.
3.
食品中的甲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检测食品中的甲醛至关重要。食品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食品自身代谢合成、人为添加和环境污染。甲醛的分析方法包括样品前处理方法和甲醛检测方法。根据不同的食品种类,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具体方法包括:浸泡法、蒸馏法、超声法和蛋白沉淀法。甲醛检测方法分为常规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和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包括乙酰丙酮法、变色酸法、AHMT法、间苯三酚法和盐酸苯肼法。目前甲醛快速检测方法成为了研究热点,示波极谱法、试纸法、生物传感器法等快速检测方法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热管换热技术回收矿井回风低温余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低温热管换热技术设计研发了回收矿井回风余热资源的换热装置,应用在阳煤集团一矿吴家掌风井。针对项目概况、方案设计及运行效果进行详细论述,系统运行测试表明本装置设计合理,可满足矿井回风热能回收的要求。低温热管换热系统运行费仅21.8万元/a,比传统热风炉运行费用减少250余万元/a,煤耗为0,对环境零污染。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基于双馈风力发电机组(DFIG)的风电场故障穿越能力,本文提出了在DFIG风电场出口变压器高压侧装设电阻型高温超导故障限流器(HTS-FCL)的风电场故障穿越策略。基于YBCO超导材料的E-I特性建立HTS-FCL的仿真模型,以DFIG的等值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电网故障下采用HTS-FCL保护对DFIG的定、转子电流的影响,由理论推导证明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采用HTS-FCL保护的DFIG风电场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HTS-FCL保护策略可以有效提升DFIG风电场的故障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定容燃烧弹研究了亚临界状态的正己烷喷射到近临界点的亚/超临界环境时的喷射燃烧过程,并利用高速摄像机和光学测试系统采集图像信息,探究相同超临界温度、不同亚/超临界压力下正己烷喷射燃烧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亚临界环境压力下,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加,喷射正己烷的滞燃期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临界压力处出现峰值,而进入超临界环境压力后,又呈现出减小的趋势.燃烧着火始点的位置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加逐渐靠近油嘴,但在临界点附近,着火点位置沿喷射轴线方向离油嘴的距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超临界环境下的喷射火焰相比于亚临界环境下的喷射火焰拥有较大的火焰锥角,这是由亚/超临界环境下燃油喷射、汽化及燃烧过程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堆石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采用碟形弹簧与钢柱组合成附加刚性元件增强压力机的刚性,研究了碟形弹簧并联与串联联结装置的变形量和刚度以及实现单轴受压端部减摩措施,提出了一种堆石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试验方法。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上进行了堆石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单轴受压试验,测得了堆石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件破坏形态表明,采用的端部减摩措施有效,测得的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验证了碟形弹簧与钢柱组合装置能够吸收试件破坏时混凝土压力试验机存储的变形能。研究结果为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上进行堆石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提供了可行、简便、经济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鲈鱼鱼肉为材料,分析不同贮藏温度对鱼肉嫩度和菌落总数的影响。采用感官品质、pH值和色泽为指标评价鱼肉嫩度,利用菌落计数器测定菌落总数。结果显示:鱼肉感官品质随贮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贮藏温度越低鱼肉食品感官品质下降的速度就越慢;(-1.5±0.5)℃时鱼肉的pH值整体变化最小,符合一级鲜肉的评判标准,说明该贮藏温度对于鱼肉嫩度保持有利;温度越低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鱼肉的保鲜性能相比温度高的情况更好;贮藏温度越高,鱼肉中的微生物整体生长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高温高压定容燃烧弹系统对亚/超临界环境下燃料在纯氧中的喷射燃烧现象进行试验研究,通过高速相机和阴影法进行燃烧图像信息的采集,研究在相同的超临界温度下,正己烷和乙醚两种燃料喷射燃烧火焰特性随环境压力和喷油脉宽的改变而呈现的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下,两种燃料在不同喷油脉宽下的燃烧时间均随着环境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火焰发展后期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的形态和亮度,符合传统的喷射燃烧过程。正己烷在临界压力点下火焰长度最短,形态较为规则;超临界压力下,火焰形态有稳定趋势但仍有轻微波动,且火焰长度略短于亚临界;喷油脉宽改变时,燃烧时间在临界压力附近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乙醚的燃烧时间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在临界压力处达到最大值,后随着压力的继续升高而下降,不同压力条件下火焰形态略有差别。燃烧现象存在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亚/超临界坏境下燃料的物性参数和破碎蒸发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