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2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158篇
电工技术   182篇
综合类   264篇
化学工业   382篇
金属工艺   125篇
机械仪表   195篇
建筑科学   235篇
矿业工程   163篇
能源动力   58篇
轻工业   191篇
水利工程   228篇
石油天然气   364篇
武器工业   21篇
无线电   39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5篇
冶金工业   104篇
原子能技术   18篇
自动化技术   4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对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进行高温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拉伸试样断口形貌及断口附近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试验钢的相变及析出相,研究了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第Ⅰ脆性区>1200 ℃,第Ⅲ脆性区为850~950 ℃,未出现第Ⅱ脆性区,第Ⅰ脆性区的出现主要是在加热过程中试验钢由γ奥氏体向δ铁素体转变引起的,第Ⅲ脆性区的出现是因为沿晶析出M23C6、M2(C, N)等硬脆相引起的;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随着拉伸温度升高而降低,断面收缩率在1000~1200 ℃温度范围内逐渐增大并表现出极佳的热塑性,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温度超过1200 ℃后断面收缩率急剧下降;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热锻温度应选择在1000~1150 ℃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并且可以避开第Ⅰ与第Ⅲ脆性区。  相似文献   
2.
风险勘探工程自2004年决策启动至今已实施16年,相继发现了克深、安岳和玛湖等数个大油气区,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储量增长。回顾工程启动背景、决策管理流程、整体实施成效,以安岳海相大气田、克深大气田、玛湖大油田等重点风险勘探工程的成功案例为实例,分析了管理决策在理论技术创新、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对风险勘探工程未来发展有所启迪。风险勘探实施在于管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敢冒地质风险、谋求勘探突破的决心。勘探立足新盆地、新区带、新层系和新类型“四新”领域优选目标,突出发现的战略性与规模性,实现了优质资源的超前准备和勘探重大突破。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完备的科学管理流程与评价参数体系,为突破和发现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以来,风险勘探工程累计实施探井350余口,100余口获工业油气流,在海相碳酸盐岩、深层—超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等领域获16项战略突破、20项重要发现和18项重要苗头,创新、深化了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形成了相关领域勘探配套技术,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及其他油公司风险勘探提供了借鉴。风险勘探工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难度会加大,应坚持立足“四新”领域地质研究先行,地震准备到位,工程技术支撑,保证资金投入,相信会对油气储量长期稳定增长和保证国家油气供应安全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河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校企合作提高毕业设计效果的措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同时,对学院化工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仪器埋设具有滞后性,导致仪器安装前的位移无法获取,给监测与仿真计算的对比分析造成了困难。基于围岩物理力学参数的单一变量计算数据,对弹性模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进行敏感度分析,拟合给出LDP(Longitudinaldisplacementprofile)曲线及全过程损失位移 占比,进一步给出 Hoek经验公式的参数 K1,K2,对原位监测曲线进行拟合,寻找并确定与原位监 测曲线匹配度最优的计算位移曲线,计算出监测位移最大损失值,并修正监测全位移曲线,修正后的曲线与样本曲线误差较小,为监测位移损失确定和隧道安全稳定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多泥沙河流引水时的水沙分离问题,提出了一种渠道排沙新技术——旋流排沙渠道,并采用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渠道内水流的水力特性和排沙特性,分析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流速、水面线等参数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值一致,数值模拟能够反映旋流排沙渠道内水流的运动状态;起旋室流态随渠道来流量的增加呈自由流、临界流及淹没流的流态演变序列;在淹没流流态下排沙洞内能形成有利于泥沙悬浮卷扬的旋转水流,且对引水渠道内的流态影响很小;随着上游渠道水深增加,排沙洞的分流比呈非线性规律减小,在上游渠道内水深H/B=0.97时,排沙洞的分流比仅为6.07%;上游渠道内水深H/B=0.21时排沙洞内最大流速较渠道平均流速增大了175%,对粒径为(0.075~3)mm泥沙的截沙率达93.7%。旋流排沙渠道是一种高排沙率、低耗水量的渠道排沙技术,成果有利于丰富引水工程中的水沙分离技术,可为这种排沙新技术在工程中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各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当今中国仍然处于发展中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国民文化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当今刻不容缓的任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将浩瀚无边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使得人类之间相互联系更加方便,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速度,它的出现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社会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逐渐人民的生活离不开了计算机,在居民生活中计算机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在国家经济水平发展中,计算机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使得中国工业和农业更加简单地进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市场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不断扩大,在软件开放方面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为满足当前我国市场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需求,涉及出利用CDIO的理念实现软件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库水位变动和持续性降雨共同作用对中小型土石坝坝身渗透和稳定的影响,根据非饱和渗流原理对土石坝在渗流应力耦合状态下遭遇库水位变动和不同强度持续性降雨时的渗流和坝坡稳定性情况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库水位变动速率相同而降雨强度不同时上下游坝坡的安全系数变化差异较小,上下游坝坡的安全系数对水位变动更加敏感,且上游坝坡安全系数对水位变动的敏感性高于下游坝坡;上游坝坡的最危险工况为库水位骤降2 m/d联合15 mm/d持续性降雨共同作用;下游坝坡的最危险工况为库水位骤升2 m/d联合15 mm/d持续性降雨共同作用。该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库水位变动联合持续性降雨条件下的土石坝坝坡渗透稳定规律提供参考,并为中小型土石坝遭遇极端工况条件时进行风险分析和应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醇水共沉淀法制备了三元共晶成分Al_2O_3/YAG/ZrO_2粉体,在600~1350℃温度范围煅烧后研究其物相转变过程。经1300℃煅烧后Al_2O_3/YAG/ZrO_2共晶成分粉体的物相由α-Al_2O_3、c-ZrO_2和YAG构成,且具有α-Al_2O_3相包裹c-ZrO_2相的特殊结构。将煅烧粉体在1550℃下热压烧结,制备具有内晶型结构的共晶成分Al_2O_3/YAG/ZrO_2复相陶瓷,其致密度、室温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高温(1000℃)抗弯强度分别为98.8%、420 MPa、3.69 MPa·m~(1/2)和464 MPa,并对复相陶瓷组织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