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8篇
能源动力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大、牵连性强的特点,对现有地震灾害损失的预测方法进行了讨论和评述,认为在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时应把受灾城市看作一个灾场,充分考虑城市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基于实际工程,介绍了超长无缝大体积混凝土筏板施工技术,给出了筏板及加强带的混凝土配合比及温度裂缝的施工控制措施,并讨论了ZY膨胀剂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作用机理及具体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外墙涂饰的裂缝问题是困扰施工质量的难题,作者通过多幢高层建筑的施工经验,结合厦门武夷嘉园高层群体住宅工程实例,总结了高层建筑外墙涂饰施工经验,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施工要领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莆田秀屿中央直属粮库立筒仓滑模的施工技术,分析了滑模施工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滑模施工的重要技术要素和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5.
段永利 《福建建筑》2006,(6):177-178
本文就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介绍了我国目前建筑节能的现状及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了开展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和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采用中频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表面制备了TiO2薄膜,为使反应溅射的工作点能够稳定在“过渡区”,得到较高的薄膜沉积速率,使用了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监控法(Plasma Emission Monitor,PEM)对溅射过程进行控制。利用台阶仪测膜厚,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率光谱扫描等测试方法对薄膜的特性进行表征。对制得的薄膜进行了光照试验,研究了温度、PEM工作点等不同工艺条件对薄膜亲水性的影响。薄膜经过1 h左右的紫外光照射,得到了很好的亲水性效果,其表面的水接触角达到了小于1°的水平。将薄膜经过光照后再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如此循环了5次,仍具有很好的光致亲水效果,证明此过程是可以循环重复的。  相似文献   
8.
大面积光学多层膜玻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磁控溅射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面积光学多层膜玻璃也日渐发展,广泛地应用于建筑、汽车、平板显示等行业。对几种大面积光学多层膜玻璃的原理、应用以及制备技术分别作了简要介绍及评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铝诱导法制备多晶硅薄膜层间结合力大小的影响机制.方法 采用磁控溅射分别制备Al/α-Si复合薄膜以及Al2O3/α-Si复合薄膜,使用划痕仪获取两样品膜层结合力,并进行对比.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从原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角度,分析Si原子在Al层和Al2O3层的最佳吸附位置、吸附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以及电子态密度图.结果 Si附着于Al层的临界载荷高于Si附着于Al2O3层的临界载荷.Si在Al(001)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为位点2,在Al2O3(001)表面未发现最佳吸附点.Si在Al2O3(001)表面的不同吸附点位下的电子得失情况不同,Si吸附Al2O3层的效果弱于其吸附于Al层的效果.在Si吸附于Al层的过程中,Si/Al界面层存在着Al─Si金属键的连接作用,Si原子的3p轨道电子和Al原子的3s、3p轨道电子起到吸附作用,吸附后,Si原子3p轨道电子的电子态数量增多,说明吸附过程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膜层间形成了硅化物.在Al2O3层吸附Si原子的过程中,不同的吸附点位上,Si的得失电子情况不同,部分Si离子与Al2O3中的Al离子同时呈现出金属性,金属离子键的作用力降低了Si离子与O离子形成共价键的可能,降低了Al2O3吸附Si的能力.结论 Si吸附于Al层的过程中,与Al形成了硅化物,进而提高了膜层间结合力.加入Al2O3中间过渡层后,Si的金属性降低了与O形成共价键的可能,因此加入Al2O3中间层后,将会降低膜层间结合力.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致病危险因素对病变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CTA、DSA检查证实的47例下肢股腘动脉CTO患者,将股动脉均分为3段(F1~F3),将腘动脉按骨性解剖标志分为3段(P1~P3),基于股腘动脉CTA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及DSA图像获取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解剖分布情况。采集影响病变分布的不同因素,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47例患者59条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纳入研究。病变段平均长度为(12.91±10.13) cm。根据股腘动脉6段分法,病变累及F1段23肢,F2段34肢,F3段48肢,P1段18肢,P2段6肢,P3段5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RR=3.21)、吸烟史(RR=1.76)患者CTO病变最易累及F1段,男性(RR=1.98)患者CTO病变更易发生在P1段,而糖尿病患者病变分布RR值自血管近端至远端逐渐变大,说明病变更易累及远端血管。结论 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分布具有特征性,与下肢股腘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