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5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269篇
电工技术   514篇
综合类   621篇
化学工业   857篇
金属工艺   387篇
机械仪表   497篇
建筑科学   600篇
矿业工程   393篇
能源动力   278篇
轻工业   718篇
水利工程   351篇
石油天然气   336篇
武器工业   59篇
无线电   82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3篇
冶金工业   404篇
原子能技术   92篇
自动化技术   10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244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和粒度检测分析对于能量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再生烟气高温带压的现场条件,预测流速法是非常合适的检测方法,通过对再生烟气的检测可以对三旋、烟机的运行情况做出一定的反馈和技术指导,保证设备的平稳运行。测定烟气中粉尘含量及粉尘粒度分布,并计算三旋分离效率。结果表明,三旋入口催化剂的标况下湿基浓度为1 025 mg·Nm~(-3),Dv(50)=29.713μm,出口催化剂标况下湿基浓度为309 mg·Nm~(-3),Dv(50)=2.660μm,三旋总分离效率为69.85%。  相似文献   
2.
文曼  熊春荣 《精细化工》2021,38(5):981-98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O-SiO2复合气凝胶,通过在气凝胶孔道内填充TiCl4,然后将其气相水解,得到了在CuO-SiO2气凝胶表面生长了高结晶度的TiO2纳米纤维(CuO-SiO2@TiO2),纤维直径~16 nm.通过XPS、UPS、UV-Vis DRS、荧光光谱(PL)等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及光电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CuO-SiO2@TiO2对可见光有明显吸收,且荧光强度较商用TiO2(P25)大幅降低,光生电子-空穴对更加稳定.再在纳米纤维上负载CuO,所得CuO-SiO2@TiO2/CuO在可见光区的荧光强度进一步增强.以300 W氙灯为光源,分别以CuO-SiO2@TiO2及CuO-SiO2@TiO2/CuO为催化剂,无牺牲剂条件下光催化还原CO2,4 h后甲醇产率分别为1304.0及1589.0μmol/g-cat,转换频率(TOF)分别为0.038及0.046 h–1.循环实验表明,纳米纤维具有较好的光催化稳定性,经过4次光催化循环实验后,CuO-SiO2@TiO2/CuO的保留率~94%,甲醇产率可达1472.0μmol/g-cat,TOF为0.042 h–1.  相似文献   
3.
气液交叉流(GLCA)除尘系统通过分布板形成阵列液柱群捕获尾气中的颗粒物,其运行能耗主要集中于循环水耗。为降低循环液量,以迎风面布膜的非均匀降膜阵列代替原液柱。采用大涡模拟(LES)和离散相模型(DPM)对GLCA系统除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所得模拟结果与实验吻合。结合某氨酸法复合肥生产线尾气数据,以比电耗为评价标准,利用所得模型对降膜槽的迎风面布膜角度进行寻优。结果表明,研究条件下非均匀降膜式GLCA系统达到最低运行能耗对应的最佳布膜角度为70°,单位体积尾气的质量除尘效率达到80%时对应的比电耗可低至1.83×10-4 kW·h·m-3,与燃煤电厂电除尘器1级能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机器翻译译文质量估计(Quality Estimation,QE)是指在不需要人工参考译文的条件下,估计机器翻译系统产生的译文的质量,对机器翻译研究和应用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机器翻译译文质量估计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该文首先介绍了机器翻译译文质量估计的背景与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了句子级QE、单词级QE、文档级QE的具体任务目标、评价指标等内容,进一步概括了QE方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基于特征工程和机器学习的QE方法阶段,基于深度学习的QE方法阶段,融入预训练模型的QE方法阶段,并介绍了每一阶段中的代表性研究工作;最后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及不足,并对未来QE方法的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体外消化是对消化过程中生理条件的模拟,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工具。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植物次级代谢物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中。目前从静态的单室到动态的多室,各种各样的体外消化模型被开发出来,但各模型的技术复杂性和体内外的生理相关性不同。该文从静态、半动态、动态的角度概述了几种常见模型的起源、结构、机制及局限性的研究进展,简述了体外消化在食品中的应用,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消化后的抗氧化性评价以及食品过敏原研究等,分析了应用中矛盾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重点强调了相似研究需求下体外消化模型应用时标准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通用分析和分离仪器,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的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和环境样品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是实验室的必备之一,为了使高效液相色谱在教学和科研提高其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价值,加强高效液相色谱仪日常管理维护和常见故障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高效液相色谱安全使用和主要组成模块及注意事项日常保养方法进行简明概述。  相似文献   
8.
熊祥林  陈朋磊 《中州煤炭》2022,(7):278-283,290
针对大埋深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小平距内错布置方式下高应力带来的大变形问题,以己16-17-31020工作面运输巷为例,分析了巷道控制原则与技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分布特征。研究得出,支护方案采用顶板间排距为1 200 mm×1 600 mm的22 mm×6 500 mm预应力锚索、顶板间排距为700 mm×800 mm的22 mm×2 600 mm高强预应力锚杆、两帮间排距为750 mm×800 mm的20 mm×2 400 mm高强预应力锚杆时,巷道围岩的变形程度最小。研究可有效解决大埋深近距离煤层的大变形问题,可为条件相似的矿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了得到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合理步距,理论分析了己15煤层回采过程中采场支承压力与底板损伤特征;数值模拟了己15煤层底板应力时空演化规律、下位煤层巷道合理位置以及巷道应力与位移分布特征。研究得出,理论计算得到己15煤层回采后底板被动应力区域边界长度为106 m,揭示了己15-31040工作面、己15-31020工作面、己15-23160工作面依次开采时煤柱下方底板应力峰值由6338 MPa减小至5463 MPa、然后无明显变化的特征;结合底板被动应力区域边界长度、煤层与顶底板摩擦系数、煤柱压力影响角、煤炭资源回收率、安全掘进等因素,巷道采用外错上位煤柱25 m的布置方式,该布置方式下巷道处于低应力环境的特性,且可为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熊明祥  胡琪东  刘博元  林靖 《工程力学》2022,39(11):177-185
针对应用高强钢与超高强混凝土的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开展了轴心受压柱的标准耐火试验,得到了不同截面形状、边界条件、涂料厚度、荷载比条件下该柱的耐火极限,提出了表征柱耐火性能的延性指标,探讨了高强柱与普通柱耐火性能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高强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的受火时间-位移响应与普通柱相似,受火前期膨胀而后期压缩变形进一步增大达到耐火极限。参数分析表明:相同条件下,应用高强钢的中空夹层柱其耐火极限低于应用普通钢的中空夹层柱,而应用超高强混凝土的中空夹层柱其耐火极限则高于应用普通或高强混凝土的中空夹层柱。此外,该文分别基于欧洲规范4中轴心受压柱和压弯构件的常温承载力计算模型,运用材料高温力学参数,计算了该柱高温屈曲承载力与耐火极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