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3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3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贾贝贝  康明才 《电子设计工程》2022,30(3):122-125,130
基于解决嵌入式设备远程文件传输的目的,采用QT编程技术设计了基于网络的嵌入式系统文件传输上位机软件.将MQTT通信协议和Ymodem文件传输机制相结合,借助QT官方库文件QTcpSocket、QtMqtt和QMqttClient以及自主实现Ymodem文件传输机制,实现了上位机的设计.该上位机可以在嵌入式设备处于较为复杂的环境时,以较小的网络传输代价,准确地完成唤醒和文件传输.通过上位机与嵌入式设备的联合调试可以得出,该上位机软件可以稳定完成文件的传输,并且可以长时间连续工作.  相似文献   
2.
聚偏二氟乙烯(PVDF)因具有出色的介电、压电和铁电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储能、传感器和能量收集等领域。PVDF具有多种结晶相,不同晶型对应于不同的分子构象和物理特性。目前,关于在特定条件下何种PVDF晶相占主导、各结晶相所对应的形态特征以及对PVDF物理性能的影响等关键问题尚有争议。本文评述了PVDF的3种主要晶型(α、...  相似文献   
3.
在对渤海湾盆地内各坳陷区上百口钻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芯、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建立了含煤岩系沉积模式,揭示了含煤岩系的残余地层展布规律。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太原组及山西组,岩石类型包括煤岩及暗色泥岩(包括炭质泥岩)。其中,太原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以陆表海堡岛沉积体系下泥炭坪为特征,沉积物泥炭的显微组分以腐殖组为主,普遍富硫,且矿物质含量较高,成煤后以镜质组为特点,壳质组相对丰富;山西组由于受物源区碎屑物质供给能力增强及大规模海退的影响,各类泥炭坪等主要成煤环境随时间推移由北向南发展,并逐渐被浅水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聚煤环境取代,该类泥炭沼泽形成煤层厚度较大,但受分流河道冲刷作用,因此横向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硫含量一般较低,灰分含量高。根据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及成煤环境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堡后泥炭坪、潮坪泥炭坪、潟湖泥炭坪、潮汐三角洲泥炭坪及浅水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5种模式类型,它们各具不同的沉积岩相组合及成煤特点,多种成煤模式可同时共存且相互演化。通过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残留厚度较大,分布广泛,但受中新生代构造断裂影响,部分地区遭受剥蚀。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有机质丰度等烃源岩指标的分析,结合不同类型的测井曲线,估算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效煤系烃源岩的厚度。其中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效煤系烃源岩在黄骅坳陷南部、冀中坳陷的苏桥—文安地区分布较厚,有效煤系烃源岩厚度在150~200 m,最厚可达250 m以上;临清坳陷及东濮坳陷中东部有效煤系烃源岩厚度普遍在50~100 m;济阳坳陷有效煤系烃源岩呈零星分布,在各次级凹陷中均有小面积累厚较大的煤系烃源岩发育。  相似文献   
4.
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基体和填料形成的界面会影响复合材料整体的导热性能.然而受到传统测试技术的限制,很难从微观角度更深入地研究界面导热机理.本文利用扫描热显微镜(SThM)研究了氮化硼(BN)/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材料的界面导热机制,对BN/LDPE复合材料的界面热学性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了SThM的测试过程,揭示了无机-有机界面处的界面热传导过程.结果表明:随着BN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也随之提高.当BN的质量分数达到20%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提高了约22%.采用SThM得到了微纳尺度样品形貌和反映热学性质的电压分布图像,发现BN/LDPE复合材料的热导界面宽度为150~200 nm.在两个BN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显示高导热区间增大,热导界面宽度变化较小.通过测试标样获得了热导率与输出电压平方的拟合关系曲线,并计算得到BN/LDPE复合材料的界面热导率为0.33~39.81 W/(m·K).仿真结果表明探针针尖能够区分填料、界面以及基体,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随着界面宽度和热导率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DCS系统UPS电源欠过电压保护装置频繁动作,为UPS加装补偿式交流稳压电源,并对加装补偿式交流稳压电源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改造,确保DCS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超细气溶胶颗粒在地下受限空间的防灭火潜力,通过CFD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粒径为1~20μm的5种超细气溶胶颗粒在典型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内部的运移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颗粒粒径与颗粒最大有效扩散距离及最大停滞时间呈负相关关系,1μm粒径颗粒的最大扩散范围和最大停滞时间最佳,分别为210.48 m和2 212 106 s,超细颗粒注入位置对颗粒在采空区内部的运移扩散有显著影响,进风隅角的涡流中心对其有着两面性的影响;超细颗粒的注入压力与扩散范围呈正相关关系,与颗粒的停滞时间呈负相关关系,注入压力为2.25 MPa时颗粒注入效果最好,其颗粒在采空区内最大停滞时间为3 429 449 s,最大有效扩散范围为198.32 m;采空区空隙率与超细颗粒的扩散范围呈正相关关系,空隙率为0.2时,最大扩散范围最小为49.99 m,空隙率为0.4时,最大扩散范围最大为119.88 m。研究结果可为矿井火灾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DCS系统UPS电源欠过电压保护装置频繁动作,为UPS加装补偿式交流稳压电源,并对加装补偿式交流稳压电源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改造,确保DCS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是一种以纳米级分辨率对材料表面进行电势测量的重要工具,由于其对材料表面电荷的敏感性,近年来在电介质电荷行为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KPFM的原理,归纳了KPFM应用于电介质中电荷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电介质中表面、界面电荷的扩散、迁移机制,还对KPFM在无机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铁电材料等典型电介质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双目立体视觉的三维人脸重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建逼真的三维人脸模型始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随着三维人脸模型在虚拟现实、视频监控、三维动画、人脸识别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三维人脸重建成为计算机图像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三维人脸重建方法,重建过程中无需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通用人脸模型.首先利用标定的2台摄像机获取人脸正面图像对,通过图像校正使图像对的极线对齐并且补偿摄像机镜头的畸变;在立体匹配方面,选择具有准确可靠视差的人脸边缘特征点作为种子像素,以种子像素的视差作为区域生长的视差,在外极线约束、单调性约束以及对应匹配的边缘特征点的约束下,进行水平扫描线上的区域生长,从而得到整个人脸区域的视差图,提高了对应点匹配的速度和准确度;最后,根据摄像机标定结果和立体匹配生成的视差图计算人脸空间散乱点的三维坐标,对人脸的三维点云进行三角剖分、网格细分和光顺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生成光滑、逼真的三维人脸模型,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粉尘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危害职业健康的突出问题。湿式除尘器因投资少、结构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改善湿式除尘器的性能,详细分析了其整体结构和原理,对动力、除尘和脱水结构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和优缺点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湿式除尘器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应从整体性、局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角度考虑,研发结构一体化、能适应井下狭小空间、功能多样化、维护成本低、除尘效率高、污水污泥循环利用、智能化管理的新型湿式除尘器,为实现安全生产、保证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