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自动化技术   25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邬晓钧 《Internet》2008,(4):110-111
这次的题目很长,读起来比较费劲。如果读者学过一些数理逻辑方面的知识的话,就知道题目意思是将版主和网友参加聚会的情况用逻辑表达式来表示和计算,即参加聚会为真,不参加聚会为假,参加聚会的条件是最常见的4种逻辑表达式。根据题目的输入,决定某个网友是否参加聚会的条件,总可以归结成只与版主的参加情况有关,即总可以写成只含各版主参加信息的逻辑表达式。如果不管版主参加情况如何,该网友一定会参加,则相应的逻辑表达式称为“重言式”;相反,如果不管版主参加情况如何,该网友一定不会参加,则相应的逻辑表达式称为“矛盾式”。  相似文献   
2.
提出以培养计算思维为主线、以激发学术志趣为核心、以引领计算人生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度、多层次、系统连贯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体系,介绍系列课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邬晓钧 《Internet》2008,(7):109-111
这道题的意思是要安排支援救灾的官兵排两条队伍,排队领取救灾物品后各自打包,计算总的时间。当然,合理的安排排队顺序,可以使总时间最少,不过安排两条队伍的顺序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以前的算法擂台中,我们曾不止一次提到,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尝试先简化它,从较简单的问题入手,从简单问题中发现规律后再想办法扩展到原先的复杂问题(很多时候,这也是出题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邬晓钧 《程序员》2007,(7):106-109
爱因斯坦的谜题据说是他在年轻时候出的,他当时断言世界上98%的人无法在半小时内解出来。国内外有很多公司都曾把这道题作为面试的题目,考量应聘者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题目涉及的条件挺复杂,手工计算需要耐心和细心,不过这两点正是计算机的长处。如果给你一台计算机,提供必要的编程环境,你能在半小时内通过编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相似文献   
5.
邬晓钧 《程序员》2007,(11):114-116
这是一道很有趣的题目,有很多解法。也许最简单的一种是从1000、1001、……顺序地往下猜,直到人输入了“44”。不过,这显然没法在我们的算法擂台上赢得掌声。  相似文献   
6.
中文信息检索系统的模糊匹配算法研究和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中文信息检索系统中,用户输入的字符串和实际数据库中的条目往往存在局部偏差,而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检索技术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参考并改进了Tarhio和Ukkonen提出的过滤算法[1],针对汉字拼音输入法中常出现的同音字/近音字混用现象,将算法进一步扩展到广义的Edit Distance上。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有效提高中文信息检索系统的召回率,在实际应用中可达到“子线性”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邬晓钧 《程序员》2008,(4):110-111
这次的题目很长,读起来比较费劲。如果读者学过一些数理逻辑方面的知识的话,就知道题目意思是将版主和网友参加聚会的情况用逻辑表达式来表示和计算,即参加聚会为真,不参加聚会为假,参加聚会的条件是最常见的4种逻辑表达式。根据题目的输入,决定某个网友是否参加聚会的条件,总可以归结成只与版主的参加情况有关,即总可以写成只含各版主参加信息的逻辑表达式。如果不管版主参加情况如何,该网友一定会参加,则相应的逻辑表达式称为“重言式”;相反,如果不管版主参加情况如何,该网友一定不会参加,则相应的逻辑表达式称为“矛盾式”。  相似文献   
8.
邬晓钧 《程序员》2008,(1):112-113
对字符串进行分析和拼接,在程序设计竞赛中往往算作相对简单的题目,说得更明确一些,往往对算法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程序涉及细节较多,代码比较长,主要考量细心的程度,以及编程实现的能力,特别要避免打错字。  相似文献   
9.
邬晓钧  吴文虎 《程序员》2008,(7):109-111
这道题的意思是要安排支援救灾的官兵排两条队伍,排队领取救灾物品后各自打包,计算总的时间。当然,合理的安排排队顺序,可以使总时间最少,不过安排两条队伍的顺序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以前的算法擂台中,我们曾不止一次提到,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尝试先简化它,从较简单的问题入手,从简单问题中发现规律后再想办法扩展到原先的复杂问题(很多时候,这也是出题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邬晓钧 《程序员》2008,(3):112-114
题目要求对不同的方案计数,“两个方案不同是指它们对应的向量不同”,也就是说只要某一天做的微积分习题数量不同,就是不同的方案。由于总的做题数量是给定的,所以如果某一天做的题多了,之后一些天做的题总数量就要少。很自然的想法是,编程来找到各天做题数量的分配方案,每找到一个可能方案就计数加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